“光靠人手,加工速度太慢。”李文在总结会上指出,“碱蓬和海蓬子的采收和初加工需要大量人力,现在壮劳力都去搞基建和水利了,人手不够。”
赵卫国提出解决方案:“可以用省里新拨的科研经费,购买一些小型机械设备。我调研过,有一种多功能收割机适合我们这种小规模多样化的种植模式。”
经过论证,公社引进了两台小型收割机和一套干燥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设备不仅用于耐盐作物,也能用于传统作物的收割和加工,实现了资源共享。
秋收时节,公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羊群出栏量创新高,草编产品供不应求,盐碱地特色食品首次实现批量生产并成功上市。
更令人欣喜的是,经过连续三年的改良,部分中度盐碱地块已经可以种植一些耐盐性较强的常规作物,如向日葵和甜菜。
“土壤盐分下降了40%,有机质含量提高了两倍。”赵卫国拿着检测报告,难掩激动,“我们的系统是有效的,可持续的!”
成功带来了名声,附近公社纷纷派人来学习取经。周小小她们毫不保留地分享经验,还组织了一个技术推广小组,定期到各地指导。
然而,最大的认可是在年底到来的——国家农业部的专家团终于来到公社进行实地考察。
专家团仔细考察了每一块试验田,查看了所有数据记录,与社员们深入交流。最后,团长——一位资深的土壤学家——得出了结论:“你们创造了一个奇迹!不仅找到了治理盐碱地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道路!”
部长当即表示,要将他们的经验作为典型,在全国类似地区推广。同时还承诺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扶持。
这一消息让整个公社沸腾了。老书记激动得热泪盈眶:“咱们这盐碱窝,终于变成了金窝窝!”
成功的喜悦中,周小小却保持着清醒。晚上,她找到李文和赵卫国,说出了自己的忧虑:“现在名声大了,期望高了,压力也更大了。我担心大家会产生自满情绪,或者盲目扩大规模,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系统。”
赵卫国赞同道:“确实,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时间,不能拔苗助长。我们需要一个长远规划。”
李文提议:“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技术推广队,不仅对外推广,更重要的是内部监督和质量控制?”
三人越谈越深入,最终决定向公社建议成立一个“盐碱地生态改良中心”,由周小小担任技术总监,李文负责生产管理,赵卫国负责科研和数据监测。
令他们惊喜的是,建议提出后,不仅得到了公社的全力支持,省里还特意拨款建设中心用房和购置更多设备。
中心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为带动”的发展思路。
与此同时,中心的成立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曾经离开家乡的青年看到发展前景,纷纷返回公社参与建设。新鲜血液的注入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一位返乡村青年提出可以利用盐碱地景观发展特色旅游:“咱们这儿的盐碱地景观独特,加上成功的治理经验,可以吸引人们来参观学习。”
另一位则建议建立一个小型加工厂,提高产品附加值:“光卖原材料利润低,我们应该自己进行深加工。”
这些新思路开拓了大家视野,经过反复论证,公社决定逐步实施这些建议。
时光飞逝,五年转瞬即逝。
如今的公社已经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盐碱窝。金秋时节,放眼望去,是一片片色彩丰富的土地:金黄的向日葵、深绿的海蓬子丛、紫红的碱蓬草,还有整齐的生态埂和纵横交错的排水沟。
池塘里鱼虾游弋,牧场中羊群肥壮,加工厂里机器轰鸣。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前来学习考察,公社成了全国盐碱地治理的示范点。
周小小和李文已经成了真正的“土专家”,被邀请到各地传授经验。赵卫国则发表了多篇论文,成为小有名气的盐碱地治理专家。
最让人欣慰的是,社员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公社新建了学校、卫生所,还通了电和自来水。
那天傍晚,周小小、李文和赵卫国又一次站在田埂上,望着这片他们奋斗多年的土地。
“还记得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吗?”周小小轻声说,“只有几把铁锹和一堆理想。”
李文笑了:“那时候谁会想到,盐碱地也能变成丰收田?”
赵卫国推推眼镜,认真地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证明了一点:人不必与自然对抗,而是要与它和谐共存。找到规律,因势利导,就能创造奇迹。”
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远处,新一批学员正在参观学习;近处,孩子们在田间小路上奔跑嬉戏。
周小小的眼中闪着泪光:“我终于明白了‘绿脉’绿的是人心的含义。不仅是因为它给了人们希望,更是因为它让人们认识到,只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焕发生机。”
三人沉默地望着这片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改变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