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穿越七零都跟阎王谈过判还怕啥最新 > 第688章(第1页)

第688章(第1页)

秋收的锣鼓还没敲响,一封来自省农科院的信件却先一步抵达了小小的监测棚。信纸是标准的公文格式,但字里行间透着难以掩饰的激动。院里的一位老专家在一次内部交流中,偶然听人提起了“县城盐碱地里种活了海边来的怪植物”,几经周折才打听到周小小这里。信中不仅高度肯定了她在极端环境下的种植实践,更着重询问了活水芽根系改良土壤的具体数据和生态埂的应用效果,末尾正式提出希望她能带着相关资料,参加下个月举办的“全省盐碱地综合治理研讨会”。

周小小捏着信纸,指尖微微发颤。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望海礁,为阿海、郑大爷他们数年的心血终于要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而激动。她立刻铺开信纸,先给省里回了信,郑重答应参会,然后几乎是同时,又给望海礁去了封长信,细细说明了情况。

几天后,望海礁的回信随着一艘送补给的小船到了。信是阿海执笔,郑大爷和其他几位老渔民都按了手印。信里说,整个望海礁都沸腾了,这是天大的喜事。随信寄来的还有一个沉甸甸的木盒,里面不是种子,也不是工具,而是一本厚厚的新日志——是阿海和郑大爷他们根据周小小的信和之前的经验,紧急整理补充的《活水林培育与滩涂养护全记录》,从潮汐推算到幼苗抗风浪的每一处细节,都配有手绘的图示和朴实却精准的描述。阿海在附页里写道:“小小姐,这是大伙儿你一句我一句凑出来的,怕你讲不清楚。咱望海礁的土法子,能帮上盐碱地的忙,光荣!”

周小小把这份沉甸甸的“土经验”和自己严谨的监测日志、县城初步成功的数据放在一起,构成了她汇报材料的核心。

研讨会那天,周小小穿着郑大娘用活水芽纤维布给她做的那件靛蓝色上衣,站在了讲台上。台下坐着许多头发花白的专家、学者。她深吸一口气,没有先翻ppt,而是举起了那个始终闪着蓝光的玻璃瓶。

“各位老师,这不是什么高科技装置,这是一株活水芽的母株,来自几百公里外的望海礁海滩。它,和它代表的智慧,才是今天我想汇报的主角。”

她的讲述从望海礁的潮起潮落开始,讲到渔民们如何观察自然、模仿自然,如何用最原始却最有效的方法让一片不毛之地焕发生机。她展示阿手绘的、充满生命力的图表,也展示自己精密的科学数据;她讲述郑大爷“鸟儿归林人归根”的朴素哲学,也分析活水芽根系网络改变土壤结构的科学原理。当她最后讲到如何将海边的“土法子”创造性应用于内陆盐碱地,并展示县城那片已然泛绿的试验田照片时,会场先是寂静,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提问环节异常踊跃。一位老专家推着眼镜问:“周小小同志,你提到的那种‘生态埂’,它的稳固性和长期效益,有更具体的数据支撑吗?”

周小小还没来得及回答,台下后排传来一个洪亮而熟悉的声音:“报告!我这有!”

全场愕然回头。只见风尘仆仆的周成业,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袖口的毛边已被细心缝补过),正站起身,手里高举着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他利用短暂的休假,日夜兼程赶来,就是为了这一刻。他大步走上台,向周小小和台下专家敬了个军礼,然后从纸袋里倒出一堆照片和图表——那是他归队前,带着小弟,按照部队测绘的方法,对生态埂进行的结构测绘和承重分析数据,严谨得令人惊叹。

“我是周小小的哥哥,一名工程兵。”周成业的声音沉稳有力,“我用我的专业担保,这种基于仿生学原理的生态结构,其稳固性和可持续性,远超传统工程方法。它的根,扎得比我们想象的更深,更广。”

兄妹俩的默契配合,将研讨会推向了高潮。会后,省里当即决定,要将“活水芽生态改良法”列为重点推广项目,成立由省农科院牵头、市县配合、周小小作为技术核心的专项小组,不仅在本县,还要在更多类型的盐碱地进行试点。

消息传回县城和望海礁,两地都沸腾了。望海礁的渔民们在滩涂上点起了巨大的篝火,如同节日;县城的老汉们摸着已经开始明显改善的土地,笑得合不拢嘴。

周小小更忙了。她奔波于不同的试验田之间,那个闪着蓝光的玻璃瓶和几大本日志永远带在身边。她的“地图”上,红色的圈圈越来越多,绿色的连线愈发密集,仿佛真的有无形的绿色血脉正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延伸、搏动。

又是一个清晨,在另一片刚播下活水芽种子的盐碱地旁,周小小蹲下身,小心地测量着土壤的盐度。晨光熹微中,她看到一株最早破土的幼苗旁,细密的根须已经牢牢抓住了泥土,并向四周探出希望的触角。

她轻轻抚摸着那柔韧的茎叶,知道这片土地,正在真正地“活”过来。而她的根,也早已超越了小小的院落或一片海滩,深深地扎进了这更为辽阔的、需要她也滋养她的天地之中。绿脉,正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无声地绵延。

好的,这是后续的故事:

专项小组成立后,周小小的生活被车轮和图纸填满。她不再是那个只守着一片试验田的技术员,而是成了连接实验室与田野、经验与科学的桥梁。省农科院给她配了助手,是一名叫李文的大学生物系毕业生,戴着眼镜,对周小小那本来自望海礁的、画满了波浪和贝壳标记的日志充满了敬畏又好奇的神情。

他们的第一站是邻县一片更广袤、盐碱化更严重的荒地。风吹过,卷起白色的碱末,几乎看不到生命的痕迹。当地的社员们远远站着,眼神里满是怀疑和历经多次失败后的麻木。

“周工,这地……能行吗?”生产队长搓着手,语气里不抱太大希望。

周小小没直接回答。她放下行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闪着蓝光的玻璃瓶放在一片泛白的土坷垃上。微弱的蓝光在刺目的阳光下几乎看不见,却像一枚投入死水的种子,带着不容置疑的生命讯号。然后,她翻开阿海他们整理的那本《全记录》,指着其中一页关于“辨认潜藏水线”的土办法——观察特定耐碱野草的生长痕迹和土壤裂纹走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