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布衣出身,朱元璋最后不为自己乱认祖宗,刘邦看着这些,心里有点怪怪的。
他这人瞧不上那些没有本事、纯靠祖宗遗德混日子的人。
唐晓之前说其余各个王朝,他本人觉得那些开国皇帝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个个出身都很不错,家里至少都是当官儿的。
所以相比于盛唐,他对大明王朝更感兴趣。
他相信自己和朱元璋如果能聊天的话,想必会有很多话聊。
可现在,自己在这一方面好似输了一筹,没有那位朱老弟光明磊落。
【除了皇室,大家眼中的一些世家大族也很爱乱认祖宗,他们比较聪明,一般认的祖宗都是前朝或者前前朝比较有名的大臣。
像是琅琊王氏,他们给自己认祖宗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为这位被废之后,他的儿子当上了司徒,很多人管他们家叫王家。
后来他们家族就以王为氏了。
光有这么久远的出身还不够,他们又说秦朝的大将王翦也是这一脉出身,也是自己的祖宗。
实际上这有点儿不太可信。】
嬴政笑了一声,后来的人可真有意思。
王翦此时颇为尴尬,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竟然是周王室出身。
实际上,姓氏合流的这些年以来,凭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姓氏,要真把所有的姓氏都往王室上靠,也倒能靠得上,但这真的是有点儿假。
不说别的了,单从这个逻辑上来说,以王为氏的人可不少,不能确定就一定是那位太子的后人。
【有据可考的琅琊王氏第一个发迹的人,叫王吉。
王吉读书很好,又聪明,在西汉时被举了孝廉,从县丞开始努力,到最后成了五经博士、谏大夫,中间他还在海昏侯刘贺的封国当过官,人生经历实在是丰富。】
汉宣帝时期
被废的皇帝刘贺喝着小酒,想起了这位王吉。
在他看来,王吉确实是聪明,跟着自己从封地到了长安,自己被扒了衣服赶出来了,人家照样在长安当官。
只能说是有本事,识时务者为俊杰,怪不得后来琅琊王氏能发展成那样。
【王吉很聪明,算是把家立起来了,他还有一个厉害的儿子,叫王骏。
琅琊王氏就在这父子俩的努力之下,枝繁叶茂。
就跟滚雪球一样,家族有权有势之后,生的孩子越多,生出来聪明又有本事的人,概率自然也越大。
这些人经过家族的扶持,干出的事业也会越来越大,这也就是世家大族为什么会成为世家大族。
到了东汉时期,琅琊王氏出了一位名人,那就是卧冰求鲤的王祥。】
自元朝《二十四孝》成书之后,之后谁没读过?
还不仅仅是识字的人,普通百姓也听说过各种各样的故事,可以说是全民皆知。
以前只知道王祥是个大孝子,为了孝顺继母朱氏,不惜卧冰求鲤,实在是感天动地。
可现在再品味这个故事,总感觉怪怪的。
一个出身世家大族的人会这么干吗?
怕是演和编的成分更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