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国的第二年,孔子经过高昭子的举荐,见到了齐景公,发生了着名的景公问政。
齐景公问的是治国之道,孔子的回答也很简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大家找准自己的定位,好好干,不要僭越。
这样的道理无论天下怎么变换都是适用的。
只可惜被后来的所谓儒家子弟曲解了意思,改编成为了三纲,这怎么不算是妥妥的倒退呢?】
啊,后面朝代的儒家弟子都有些不理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难道和三纲不一样吗?
三纲五常已经渗透在所有人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孔老夫子的思想,原来竟然不是吗?
属实是有一些意外了。
董仲舒刚刚结束了自己作为江都国相的十年生涯,又被派到了胶西当国相,他明白这是为什么?
无非是皇帝看中了他的思想,想让各个封地的藩王多熏陶熏陶,不至于威胁到皇位。
他这一生,钻研至深的无非是《春秋》一书,研究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创造一种适合于当今的理论。
实现他所认为的“春秋大一统”,让如今的社会能够平稳的运行下去。
难道这是错误吗?
【孔子的回答说到了齐景公的心坎上,为了提拔孔子,他想给孔子一个封地。
感觉孔子这是要受到重用了,可这也只是感觉罢了。
齐景公那加封地的意思刚一出口,底下的人就坐不住了,站起来阻止的正是晏子,这件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话说晏子使楚的故事还上过后世的教科书呢,我至今还记得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篇故事正出自于《晏子春秋》,是小学五年级的课文。
故事里,晏子这个身材短小的有才之人是妥妥的主角,他也确实是国家的好臣子,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
在这件事情上,晏子的判断力不能说错,事实上,齐国并不需要孔子。
孔子重礼,可在如今的这个社会,《周礼》规定的一些相对于繁琐冗长的礼仪已经被人们抛弃,但孔子这样的人不会抛弃,反而会大加提倡。
齐国本就不算是特别强盛,再加上齐国内乱刚刚告一段落,正是暗流涌动的时候,要是大加改革,风险太大了。】
嬴政对此颇有想法。
孔子这个人确实是个伟人,但是他的思想在当时是不会被任何一个国家所接纳的。
春秋战国这么多年里,大家想的是如何富国强兵?如何将权力牢牢的把控在手里,还有些国君想的是怎么享受?
齐景公之所以赞赏,看中的不是君君,而是底下的臣臣、父父、子子,作为国君,他自然想让底下的人都听他的话。
你不能指望着道理能把敌人说通,唯一有用的只有武力。
就算孔子本事大又怎样?
只要他还遵循着“礼”,他就不会单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
听到《晏子春秋》里的故事竟然上了后世的语文教科书,宋朝的文人有些意外。
这本书记录的正是晏子的言行,到了如今,因为它非儒非道,已经被很多人认为是离经叛道之书。
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伪书,没有人再会去研究它了。
这么看来,可能他们认知的是错误的,这本书不是伪书,反而有很多珍贵且正确的道理。
【孔子在齐国生活了两年,虽然没有得到国君的重用,但过的还不错。
他痴迷于齐国演奏的《韶》乐,颇有一种舒心之感。
当然,他肯定也没忘记自己要干什么,一有时间就发扬自己的学说,希望能够得到重用。
这样的行为惹恼了齐国的贵族,他们的立场和孔子天然就是敌对的。
孔子如果得到了重用,成为了国家大臣,这无疑是在他们的锅里舀汤吃,再就是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