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个“等儿子回家吃饭”的动作,那句重复了一辈子的叮嘱,已经化作了她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了比铭刻在石碑上的名字更加坚固、更加明亮的记忆之火。
他必须验证这个猜想!
林逸的意识瞬间从记忆之井抽离,重返现实世界。
他没有去任何一座“静灯站”,而是直接驱车赶往老城区那条塌陷在灾难中的巷道。
野生墙语植物的银色脉络在夜色中若隐若现,散发着微弱的冷光。
他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是在巷口点燃了一盏最普通的防风油灯。
随后,他安排了一名志愿者,要求他从现在开始,每天同一时间来到这里,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想,只需对着这盏灯,重复一句最简单的话:“今天我来了。”
第一天,墙语植物毫无变化。
第三天,银脉依旧暗淡。
第五天,油灯周围的几条脉络,似乎有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提亮。
连续七日,风雨无阻。
第八夜,当志愿者再次念出那句“今天我来了”时,奇迹发生了。
巷口的地面上,那些沉寂的墙语植物银脉骤然大亮,光芒流转汇聚,竟凭空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属于孩童的鞋印轮廓!
光芒并未就此停歇,而是从鞋印的前端,又延伸出了半步距离的光点足迹,仿佛一个看不见的孩子,刚刚在这里踉跄了一下。
几乎在同一时间,城市另一端,数百米外的一处街角公园,一名正在散步的老人突然停下脚步,浑浊的双眼望向老城区的方向,口中不受控制地喃喃自语:“奇怪……我怎么想起我儿子了……他小时候,总是在那条巷子里摔跤……”
成了!
林逸紧握双拳,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
他彻底明白了——这些记忆体的归途,从来不需要宏大悲壮的叙事,不需要被篆刻进英雄的史诗。
它们需要的,只是在亲人朋友的生活中,被继续提及,被自然而然地想起,仿佛他们从未离开。
他立刻通过权限下达了一条覆盖全市的全新指令:所有“静灯站”即刻推行“日常守灯”制度!
不限制时间,不限制形式,市民们不再需要讲述完整的故事,只需带着任何一件与逝者相关的日常物品,带着一份最朴素的思念前来,点亮一盏灯即可。
政令一出,应者云集。首日,就有数百人参与。
有人带着一个掉漆的旧饭盒来到灯站,哽咽道:“我爸以前最爱带这个去工地上班,说铁饭盒结实,能当武器。”饭盒放下,灯被点亮。
有人放上一双鞋底快要磨穿的破球鞋,笑着说:“我兄弟,踢球就认这双鞋,说穿上它跑得比风还快。”球鞋留下,灯被点亮。
还有人带来了一盘走调的磁带,一张褪色的电影票,甚至是一小把泥土……
当夜,记忆之井内,那成千上万条原本散乱漂浮、明暗不定的无名光丝,第一次,被这些来自人间的、鲜活的“日常之火”点燃,首尾相连,汇聚成一条条虽然纤细、却在缓缓流动的光之路径!
第九夜,就在林逸以为一切将步入正轨时,异变陡生。
他胸口衣袋里,那枚作为城市核心权限信物的麦芽花核,突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光芒冲天而起,在记忆之井的上方,投射出了一道从未出现过的、完全逆向的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