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大多数人都能寿终正寝,只有极少数人中途夭折或意外死去,虽然同是死,但在人们眼中的景象和观感却并不相同。前者被认为是一个自然事件,符合生活的常规和人们的感情尺度,而不给与投入过多的负面情绪。后者却被认为是逸出了生活的常轨,是一个非常事件,即使毫不相干的旁观者也会扼腕叹息。在这里,寿享天年是一个标准,所有“未达标”者都被认为是一个不幸的人。所以不幸,是因为按照正常的寿命,他少活了若干岁月,没有到油尽灯枯,就过早的被罚出场,枉损了诺多大好时光。
死是所有生命共同的痛,而过早的死在“共同之外”又增加了个人的痛。所以,他的痛是双重的。虽然早死晚死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死后的世界
死后的世界
没有人知道自己死后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每个未死和将死的人都有兴趣了解的事情。也是他们的一个惦念。秋决定做一个试验。
一切细节都省略,总之,秋完成了自己“死去”的一切工作,在这个世界消失了。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在熟知他,知道他的人们中间消失了。对于不知道他的人,他的存在与不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都等于不存在。秋现在是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一个“死者”在这个世界上游荡。他到了许多地方,经历了许多事,但都不参与其中,至少在心态上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因为他时刻都不让自己忘记自己是个死者,只作局外的观察,并不施以影响。但有时却不自觉地参入其中,这时他就赶紧逃开,到一个更陌生的地方,藏匿起自己,只让人们看到他的形体,不让人们看到他的人格,他的心性,他的灵魂。他时刻强调自己的死者意识,时刻让自己以一个死者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他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自己死后世界的样子,但并没有什么神奇。
秋在多年后回到了家乡,有很多人他都不认识了,有很多人都不在记起他,有几个记着他的人都说他已经死了。实际上,他的死,只是秋自己的一个试验,一次假死,他只是离开了自己的故乡。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却是真的死了。这就是他死后世界的样子,与他“生前”并没有什么两样; 不同的只是自己并没有真死,但真死又怎么样哪,也还是没有什么两样罢了。自己生自己死只是自己的事,只与自己有关,与他人与世界有什么关系哪?
完满和结束
每个人都在以同样的速度走在奔赴死亡的路上,所不同的只是有的年老,有的年轻,有的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有的将要离去或正在离去。但人们并未意识到人来到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为了死亡,他们以为他们来到这世界就是为了生。所以,他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生上,把生当做唯一的目的和目标来经营。不知不觉中,死悄悄临近,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的是看不见的真实,远在天涯的却是人们心中的幻觉。人们把全部精力和盘算都用在了并不长久的生存上,视它为唯一的鹄的,而忽略了生命的另一目标………死亡。
匀速的奔向死亡的路途被生之表象重重遮蔽,使人看不见生命的本质和真实。就像乘车的人被车内的景象所吸引,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是坐在一列向前奔驰的列车上。他以为车厢内的生活就是唯一的生活,车厢内的世界就是唯一的世界。
为了生的目标和目的永远都在未完成之中,但人生的那个最终目标却来了,所有未完成得都趋于圆满和结束
我们的宿命
生命的正面价值
我们一直在接受这样一种教育:要坚强的活下去,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轻言放弃生命。要乐观的活。但是,在有些时候,人并不是坚强的活着,而是,苟且的活着,苟延残喘地活着,失去尊严的活着。此时的死就不再就有负面意义,就不再是对生命的否定,而是提升了生命,是在更高意义上对生命的肯定。人死了,摆脱了人生一种负面景象,生命的正面价值就显现出来。不能高贵的生,就高贵的死。
我们的宿命
生命总是要恐惧死亡的,总是要为生命的必然消失而痛苦的,这是生命至深的本能,任何理智理性都不能使之去除。甚至可以说,求生畏死正是生命本身的特征。我们完全可以进化成一种对死亡不会产生痛苦的动物,但这种动物在生命之初就灭绝了。我们带着对死亡的痛苦留存了下来,正是死之痛苦保留了我们。其实,死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我们对他的痛苦感受,促成了它的悲剧性效应。我们不能不留恋和热爱生命,不能不恐惧和厌恶死,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片断与瞬间
人作为一种智慧动物,他可以预先的知道一些什么,并以此来设计人生,也就是说它可以掌握一点提前量。所以,他的一些行动就不只是针对此时和现在,就不只是对目前当下的被动反应,而是积极的指向未来,其中包括未来的死。可以说,人的许多行动和打算,都有意无意的渗透着死的精神。死并不是在最后一刻决定人的命运,他还影响到整个生命过程中的无数个片断和瞬间。 。 想看书来
同是一个生命
同是一个生命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随着时代而变,对世界万物及生命的感受也日趋精微和复杂。我们今天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也非古人所能想到,如果说古人的心灵是一面平镜,那么,今人的心灵就是一面凸镜,折射着无数方向的光。
谈不上好与不好,幸与不幸,对生命本身而言,身为古人和身为今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看彩电,住洋楼,玩电脑,坐小车是活着。住茅屋,穿粗布,也是活着。进步和进化那是社会和生物界的事,生命全不理会它们。生命内容和生命本身岂能同日而语。生命内容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而生命本身却意味着永恒。一个生命诞生了,它就永远保持着生命的品性和本性,而不会有所改变。所谓人是会变的,指的是社会的人,生活的人,现实的人,而不是生命的人。
我不会羡慕一百年后的人,如何享受我今天连想都想不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不会为古人没有坐过飞机,看过彩电,而为今天的自己沾沾自喜,作为一个生命,我活过,这就够了。
生命的功能
A 如果从此时不再出生,那么,不过几十年,这个世界也就看不到几个人了,新的生命的来到,填补了离去者的空缺,使这个世界不至于逐渐萧条下去。生命不断离去,又不断再生,以复制的形式维持着世界脆弱的平衡。
B 从整体上说,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充分忽视,只有当他作为生命复制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