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导者,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各方角力的焦点。
“你打算怎么应对?”
沈若曦在会议结束后低声问道。
林墨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我不会回避任何问题,但我也不会让‘曙光计划’变成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我们必须让世界看到,技术的未来,不是由少数人决定的,而是由所有人共同塑造的。”
沈若曦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敬意:“你真的准备好了?”
林墨点头:“是的。
这一次,我不仅要讲清楚技术,更要讲清楚信念。”
听证会当天,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会议厅座无虚席。
来自
全球的代表、媒体记者、技术专家齐聚一堂,等待林墨的发言。
林墨走上讲台,目光坚定,语气沉稳:“各位代表,今天我不是来为自己辩护的,而是来为技术的未来发声。
‘曙光计划’不是一项技术工程,而是一场关于信任、透明与责任的实验。
我们正在构建的,是一个可以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系统,而不是被少数人操控的工具。”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
“我知道,很多人对‘影子系统’的存在感到不安。
但我要问各位,如果一个系统无法自我保护,又如何保护人类?如果一个系统无法透明运行,又如何赢得信任?我们不是在隐藏什么,而是在守护什么。
~比′奇中文?网免_费~阅!读”
他继续说道:“‘曙光计划’的核心,是‘多维度信任评估系统’。
它结合了用户行为、社会反馈、伦理审查等多个维度,确保每一个决策都经过充分的考量和验证。
我们不追求绝对的效率,而是追求绝对的责任。”
“今天,我愿意接受任何质询,愿意公开任何技术细节。
因为我知道,真相从来不怕被检验。”
听证会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林墨面对来自各国代表的尖锐提问,一一回应,毫不退让。
他的回答不仅展现了技术的专业性,更体现了对伦理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最终,听证会在一片沉思中结束。
虽然没有立刻得出结论,但林墨的发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回到北京后,林墨没有停下脚步。
他带领团队继续完善“曙光计划”
的公众参与测试模块,并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模拟决策者”
招募计划。
短短两周内,超过七百万人报名参与,远远超出了预期。
与此同时,联合国科技伦理委员会也正式宣布,将参考“曙光计划”
的技术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治理公约”
草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墨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但至少,他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