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仿佛过了几天那么漫长的几分钟后。
从布雷多口中说出的,却是出人意料的赞扬。
“你叫什么名字?”
“戈、戈培尔。。。。。。保罗·约瑟夫·戈培尔(paulJosephGoebbels)。”
“很好,戈培尔先生。你救了我,也救了我们dRR。等播报结束,来我办公室一趟,我想和你深入聊聊。”
“什、什么?啊,好的,社长!”
看到社长明显想重用自己,年轻的戈培尔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就在此刻,这个曾梦想成为新闻人,却因身体残疾、贫穷困顿、情场失意、祖国败亡、失业缠身而几乎被黑暗吞噬的男人,命运彻底转向。
。。。。。。
“我原以为埃马努埃莱·菲利贝托总比我那位堂兄强些,没想到竟也不过如此,真是令人失望啊。”
“我也同感,陛下。”
这是威廉二世和贝特曼·霍尔维格对新任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的一段简短评价。
“说到底,墨索里尼这家伙当初不就是发动叛乱起家的?居然还敢把总理的位置交给他,真不知他们脑子里在想什么。”
“陛下,墨索里尼之所以能成为总理,并不仅仅是埃马努埃莱·菲利贝托国王一个人的决定。”
墨索里尼能够成功进行“向罗马进军”,固然离不开国王的默许,但根本原因还是右翼势力给予的强力支持。
早在进军罗马之前,墨索里尼和他的黑衫军就已经以典型的政治打手姿态,大肆镇压罢工与左派势力,深得右翼政客和资本家的欢心。
本质上就是一件“好用的工具”。
即便是这次“罗马进军”,右翼势力的态度也没有丝毫改变,而正是这份态度,让墨索里尼的行动得以成功。
“也就是说,是因为他‘好忽悠’所以才被选中了呗?”
“简单来说,确实如此。”
顺带一提,希儿与纳粹的情况也大差不差。
希儿原本不过是个街头政客,但右翼们看他“也许有点用”,便纷纷提供支援,最终让他崛起。
“更何况,在墨索里尼之前担任意大利总理的,是立场偏温和却终究还是左派的弗朗西斯科·尼蒂。右翼们早就巴不得找个借口把他赶下台,哪怕只是换成墨索里尼这种人也无所谓。”
国王恐怕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才默许了墨索里尼的这次成功。
‘但说到底,墨索里尼真的是个好对付的人吗?其实也不是。’
因为二战期间意大利的种种荒腔走板,墨索里尼常常被一并当成笑柄(虽然也不完全冤枉),但若说他在政治上毫无能耐,那却并非事实。
在纳粹掌权之前,墨索里尼甚至是包括希儿在内的所有法西斯主义者的精神领袖与政治楷模,影响力非比寻常。
抛开能力不谈,至少也不是一个可以随便轻视的角色。
本应对他加以警惕才是。。。。。。但不知为何——
“怎么想都觉得毫无危机感啊!”
越是思考墨索里尼,汉斯的脑海里就越是挥之不去那首《FuniculiFuniculà》的旋律。
这就是脑子被21世纪网络泡透的后果。
“嗯?时间已经这么晚了吗。特奥巴尔德,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了吗?”
“是的,陛下。”
“那就行了,你们都先去忙吧,不能一直把你们这些大忙人留在这儿。”
在皇帝的“逐客令”下,汉斯和贝特曼·霍尔维格行礼告退,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墨索里尼的出现,不知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真是令人担忧。”
“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比起墨索里尼本人,我更担心的是那些想要效仿他的人。沉迷于极端思想的家伙,或者说有可能被这种思想感染的人,可不只存在于意大利。”
“唔。。。。。。”
听汉斯这么说,贝特曼·霍尔维格低低地咕哝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