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出那么多力气?还不是为了旱年用水上能得劲一些?结果现在碰到大旱年,你让他们跟小李庄一样用水,他们能乐意?”
“实话跟你说,我也知道筑坝拦水是馊主意、是违纪问题,可大李庄上下现在意见太大了,眼看就要民变了,我不得不……”
“你可去一边吧,别吓唬人。”宋林文点了一支烟,眉头紧皱。
“那就是先让双方罢兵,后面你们大李庄不能再取水了,水库继续放水就留给下游!”
李德裕悻悻地说:“成吧。”
双方谈好了条件,又各自去跟两个生产队的主要干部进行协商。
事情只能这样。
李德裕对大李庄的人喊道:“来吧,大李庄的同志,立刻组织人手,拆除非法拦水坝!恢复河道自然流向!”
宋林文那边也说:“小李庄的同志,赶紧回家准备打水,后面大李庄的人不会取水了,剩下的水都会正常流入下游。”
“至于清水河河水具体分配方案,指挥部会立刻派人核查河道水量,并依据旱情和作物情况,制定公平的分水方案!”
命令清晰而有力。
在包队干部和小李庄主要干部现场监督和协调下,大李庄的社员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默默地上前,开始拆除那道刚刚垒起、寄托了他们短暂希望的土坝。
水流汹涌地向下游流淌。
小李庄的男女老少急忙将准备的水桶水盆送入河里,小伙子半大小子则不管不顾穿着裤衩跳入河里。
另外也有几个抽水机悄悄地放入河道里……
这场极可能酿成流血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在干部包队机制的关键介入下,被成功化解在初发阶段。
事情层层上报,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书面报告,摆在了韩兆新那张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
这份报告旁边,还摞着几份来自不同区县的类似报告——都是关于包队干部及时介入,成功化解抢水纠纷的案例。
韩兆新带着报告正好去开会,几个领导分了报告互相传阅。
韩兆新看完了小李庄和大李庄的冲突事件后忍不住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些笑意:
“好啊,咱们的干部关键时刻顶得上!李德裕这位同志,早就听说过他办事有一套,这次确实没掉链子!”
“是啊,韩指挥,”张成南看到顶头上司开心了,赶紧捧哏,“这里的几次冲突能平息,包队干部在现场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没有他们在第一时间介入、亮明身份、宣讲政策、协调矛盾,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他想起自己局里那个差点逃避下乡的李德裕,心里也是一阵欣慰。
算这老小子没给自己丢脸,否则回来非办他不成。
郑国栋也感慨地点点头。
他刚从下面检查回来,本来是按照省里要求进行干部风气检查,顺路也在农村进行了抗旱工作的检查。
海滨市的情况在全省来说是最好的,抗旱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且大有效果,农民们日子过的困难却不至于像以前的大旱之年般过不下去。
他打开笔记本说:“我这两天接连跑了几个县,情况基本一致。”
“自从包队干部下去这一个多礼拜,从基层反馈上来的情况来看,现在跟以前简直天壤之别。”
“过去那种三天两头因为抢水打架斗殴、甚至动家伙的恶性事件,几乎绝迹了!下面公社派出所、县公安局的同志,压力一下子减轻了大半!”
他拿起桌上一份县治安局送来的报告,指着其中用红笔划出的句子说道:
“你们看,这是安果县治安口主官孟革新同志给我的报告。”
然后他又念了起来:“包队干部驻村,如同在基层安装了稳压器和报警器,治安纠纷发生率下降百分之九十以上……哈哈。”
“孟革新这同志还异想天开地问,说这么好的政策,能不能以后长期搞下去,让干部包队驻村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