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众人都坐定后太皇太后才不紧不慢地的问道:“听说椒房殿的耳室里出了肉太岁,怎么回事?”
太皇太后看着刘彻问话他自然要答,将事情简要的向太皇太后说了一番,最后不忘尽晚辈的孝道宽慰太皇太后道:“术士都有些小题大做,祖母太皇太后不必忧心,阿娇的身子比之月余前好多了,孙儿更是康健,那些相克的说法恐怕有些过甚了。”
太皇太后点点头,没有发话,薄太后抽这个空档便关切的问道:“那阿娇现在可好,她对这事是什么样的态度?”
刘彻虽然心中烦扰却并不想在二王面前显露出来,对薄太后笑道:“母后放心,朕与阿娇父亲同心,朕有天命在身,阿娇又是星宿转世,有朕在她身边母后不必挂怀。”
“陛下自然是龙体康健,太皇太后和哀家就是怕阿娇的身子受了影响,术士这些话……若是朕如你说的这般,我们倒是放心了。”
众人都随着薄太后的话纷纷颔首,只有太皇太后不动声色,过了一会才问大长公主:“馆陶,你看呢?阿娇是个什么意思?”
大长公主微叹一口气:“母后,我也不太清楚,只是这天相说的神乎其神,那肉太岁也实实在在,我心里一时也没个想法。”
“想法,要什么想法。你们就是遇到点事情就没个注意。”太皇太后摇摇头对大长公主的说法似乎不太满意,“你就说姚翁那些术士到底怎么说的,若要天子和皇后都平安该怎么个做法?遇着事没什么,关键是该做什么。”
大长公主连忙垂首称是,然后沉吟道:“术士的意思是椒房殿是破岁之位,眼下是不能住了,真要想对天子和阿娇都好,这木德年最好是出宫避一下。”
大长公主话音刚落刘彻就抢先解释道:“椒房殿方位不好换座宫殿暂住便是,要皇后出宫避岁这种事朕看就是无稽之谈了,祖母太皇太后和母后就不用费心思量此事了。”
第172章 移驾甘泉
刘彻闻言沉吟片刻,然后抬起头神情平静眼神坚定的看着薄太后道:“朕是不会让她离宫的。”
薄太后无奈的叹了口气,没有再劝。
“母后的好意朕明白,朕代阿娇多谢母后费心。朕先去椒房殿了。”刘彻向薄太后行了颔首礼,而后转身先行离开。
大长公主表情复杂的看着刘彻的背影,又看了薄太后一眼,点点头也带着侍女向长廊外走去。
众人离开后薄太后一人静静的立在檐下,蓝色的交领长衣宽袖垂下,在微风中轻微的摆动。她脊背笔直仰首静立,端庄的身姿却给人以淡淡的孤单之感。
“毕竟不是亲生的儿子。”
薄太后侧过头看到紫衣华服妆容精致的赵太后栗姬款步向她走来,她的脸上带着高傲而优越的笑容,一如当年先帝在时。
“你就是事事顺着他人家也不见得在心里真的记你的好,但凡意见相左,呵,他就把你放到一边,我行我素,哪里还管你是不是为了他好。”栗姬的笑容美艳,在薄太后的眼中却带着刺眼的嘲讽。
栗姬住下脚步与薄太后并排而立,她收了笑容如丝眉眼的余光瞟向薄太后道:“啧,我就觉得女人这一辈子,最辛酸的就是没个孩子。”
“皇后还年轻,以后总会有嫡子。”薄太后望着远处不动声色的说。
“是啊,皇后还年轻,只要天子在她总会有嫡子。”栗姬加重了“天子在“三个字的读音,她知道薄太后有意曲解她的意思将话题转向皇后陈娇,而她索性也不解释,顺着薄太后的话继续说下去,言语之外句句诛心。
“栗姬,你这番话是对哀家的大不敬。”薄太后收回视线冷冷的看着栗姬,“哀家是大汉长乐宫唯一的太后,天子的母亲!”
“那又怎么样?”栗姬轻轻的嗤笑一声,看着正色的薄太后露出“你奈我何”笑容,“你是太后,我也是太后,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是三位诸侯藩王的母亲,赵国、胶东国、临江国三国正经的王太后,而你呢,你空有一个太后的名头,现在在长乐宫真正母仪天下的人是窦太皇太后,日后太皇太后驾鹤仙去,母仪天下的就是星宿转世出身高贵的长安第一美人陈皇后,你呢,既没有煊赫的母族,又没有天子的敬畏,你拿什么母仪天下啊?恩?”
“栗姬,你不觉得你太放肆了吗?!”薄太后冷冷的说。
“那你能将我如何?你说我哪里放肆了?你说我放肆我就放肆了?谁会无凭无据就完完全全相信你的话,天子吗?还是太皇太后?”栗姬一连串的反问之后掩唇恣意的笑了起来,“别摆架子了,只有亲生儿子才会完完全全的维护母亲。而亲生儿子,你有吗?”
“你也是个聪明人,皇后在天子心中的地位远高于你。”栗姬说完将目光投向远处,表情严肃起来:“你看着吧,窦家之后唯有陈家才是天子最倚重的外戚,至于薄氏,你要是还是自求多福吧。”
薄太后的眉心鲜见的蹙了起来,目光定定的看向亭中娇艳的红色牡丹。
“这两年你过得是太顺风顺水了,暗地里也动了我栗家的人,我今日跟你说这些就是想让你明白,天子的感情比什么都重要,景皇帝在的时候你对我用的那些手段不及我向先帝的一声哭诉,那时我比你强,而现在,我有三个诸侯王儿子,我在汉宫的地位也比你稳固。太后,我今天称你一声太后是尊重先帝遗愿,你最好清醒清醒。”
刘荣入京让栗姬腰杆更胜,她今日亲眼看见刘彻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对诸侯王礼遇,又见刘彻与薄太后这几年虽为母子却感情浮于表面,于是更是大了胆子,太后又如何,太后又能将她怎么样呢?有三个儿子在天子都要对她礼敬有嘉,她又怎么能在簿姬暗地里向她的家族下手后不闻不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