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窨子这块这座山下的夹子不多。也就是十多个夹子。还有几个是姜天赐张二宝练手下夹子打黄皮子的。
三人来到第三个夹子这。正是一个打黄皮子的夹子。张二宝上树观察了一下。
“二哥没动。鸟还在。”
树下的冯国隆点点头,“那就起夹子。鸟不要了,对面山咱们还没下呢。”
打黄皮子的诱饵是开了膛的,会有血腥味。所以冯国隆没要。
而且鸟也不缺,这段时间冯国隆又做了一次酒泡杂粮,下了一次。现在地窨子外边房梁上挂着的装鸟的小袋子都快满了。这些是回去给大侄子的。
这些山鸟的味道可以说不比沙半鸡差。甚至更好,就是个头小了点。
于是三人接着溜夹子。溜夹子速度要比下快的多,一走一过看有没有就行。有就收紫貂,没有就下一个。夹子放这放着,回去之前起了就行。
要是一直放着打中了紫貂,人不能及时把紫貂收走,那就便宜了别的野物了。皮子也就白瞎了。
山里猎人一般都是这样,可以打,但是不能祸害。老猎人讲究一个传承有序。猎物都没了,还传承个屁啊!
传承大家可能不理解。老猎人之间确实是有传承的。
首先打猎就要了解猎物的习性,比如什么时候出来,比如爱吃什么东西,比如在什么地方住等等。
这时候可没有百度,你上网一搜就能了解一个大概。
那时候都是一代代摸索,一代代总结,然后一代代口口相传。
所以说,打猎这玩意真不是什么都可以的。就比如最简单的踪,一般人可能都不认识。没有人教,你自己摸索,一辈子也白费。
所以老猎人们都讲究打大留小,开春以后野物繁衍的时候就收枪。就是为了不把猎物打绝,让后人有东西打。
当然,也有开春就种地的原因。因为这时候生产是第一要务,不是少数民族,很少有专门只靠打猎为生的。
专门打猎为生的也有讲究,只不过是没那么多罢了。
哥仨一直溜到了第五个夹子。张二宝又有发现了,“二哥,夹子没了,夹子那块扑棱了一大片地方。”
“那就过去看看吧,下来吧二宝子。”冯国隆说完话,当先往那边过去。
等三人来到地方。这块下夹子的地方确实扑棱出一小片地方。积雪散乱,夹子和鸟也不见了。
看地上脚印,应该是个黄皮子,中了夹子以后没被打死。
姜天赐找到拴夹子的绳子。然后一扯,就在一个雪窝子里拽了夹子。
而上边也没有黄皮子。
冯国隆看了看夹子,上边有毛,黄皮子的毛,还带着点血。木板上还有爪痕。
“应该是没打正地方。这个打着黄皮子了。这个黄皮子硬给撸出去了。”冯国隆给哥俩解释道。
“下一个吧。”
说着,冯国隆往下一个地方赶去。
第六个夹子张二宝上树刚上到一半,就看到了雪地上毛乎乎的小东西,赶紧拿起望远镜一看,确认道:“二哥,上货了。”
然后下了树,哥仨一起往夹子那去。
到了地方,果然地上躺着一个小紫貂,这个没有刚才那个大,应该是一个小母子。不过价格虽然有差,但是还是挺贵的。
收了紫貂和夹子,哥仨继续往里走。
用了一早晨时间,收回来九个夹子。其中四个是打黄皮子用的。四只黄皮子三公一母。剩下五个是中了紫貂的!
两母三公。
中了紫貂的夹子就不用在下了。每个紫貂都有自己的路,这条路既然中了紫貂。那就不会有别的紫貂走。所以夹子就可以起了,再去别的地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