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按照罗杰的构想,他计划在火星上构建一个庞大无比的“工业农场”。
这个农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将充分利用火星远古河床中的沙子来炼制碳纤维钢化玻璃,从而实现就地取材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还能充分利用火星上的自然资源。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罗杰打算搭建一个高度达到10米、面积至少100平方公里的超级玻璃大棚。
这个大棚将成为整个工业农场的核心建筑,为各种作物和生产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
当然,如此巨大的大棚不可能是一个整体,而是会被划分成许多不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的需求,等建设成功以后,约15万亩的高科技农场基本能实现60-100万人的食物供给。
在前期的基础工程阶段,将有3000名“智能工程机器人”参与其中。
这些机器人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力,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如挖掘、运输、搭建等。
它们将负责搭建大棚的框架结构,确保其稳固和可靠。
当框架搭设完毕并且空气调节系统开始正常运转后,“视界科技公司”招聘的大约一万名工作人员就会进入现场。
这些工人将主要负责在大棚内和已经建设好的室内进行工作,包括装修工程和一些管道施工、线路铺设等。
相比机器人,人类工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灵活性和创造力,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复杂的工作场景和细节处理。
至于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饮水问题。
显然,从地球上运输水到火星是不现实的,不仅运输成本极高,而且长期这样做还会对地球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水资源的自然循环。
罗杰和格瑞丝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就地取材”。
通过对发射的几颗火星资源探测卫星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他们发现火星的两极地区,大约在地下12至15公里深处,存在着冰层,这些冰层具有开采和利用的价值。
此外,还有一个获取水资源的潜在方向,那就是“小行星带”。
在这个区域中,有些小行星实际上是处于固态冰状态的行星体。其中比较着名的是“谷神星”,它上面存在着大量的冰水结晶。
可以安排一些自主团队前往这些小行星进行开采,然后将收集到的水资源带回地球,由“视界科技公司”进行购买。
事实上,地球上所有的水源在远古时期都来源于这类固态冰状态的行星体。
这一发现为解决火星的饮水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经过罗杰的首肯,‘火星开发计划’拉开了帷幕,视界科技公司也将在地球上召集愿意参与到火星开发的世界各地的民众。
主要如今人群为大学生群体,毕竟他们的接受度要高一点,罗杰决定招收的名额给予华夏区给予重大的倾斜,以解决当前他们存在的大学生不好就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