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梅从逻些城回来时,河西的麦子正黄。
百姓们在打谷场上晒新粮,见秦红梅押着论钦陵过来,都围上来扔烂菜叶——论钦陵缩着脖子不敢抬头,金顶宫烧塌的事早传开了,谁都知道是这老小子逼得吐蕃人抢医童。
李恪没工夫理会论钦陵,正蹲在作坊看杜明月造水车。
新水车装了铁轴承,转起来"吱呀"响,比旧的快三成。
"这玩意能浇二十亩地。"杜明月抹着汗笑,手里还攥着改良曲辕犁的图纸——犁头加了钢刃,翻地更省劲。
"殿下!长安来旨意了!"亲兵捧着黄绸子跑进院,声音抖得像筛糠。
李恪展开旨意一看,眉头挑了挑。
武后要去嵩山封禅,让各地藩王重臣都去观礼,特意提了句"安西郡王恪需携家眷赴京,共襄盛举"。
"携家眷?"长孙雨凑过来看,指尖捏着纸角发白,"她是想拿我当人质。"
程咬金往地上啐了口:"不去!就说河西闹蝗灾——咱这刚收完粮,编瞎话也像!"
"别瞎编。"李恪把旨意往桌上一放,"让人煮碗姜汤来——我病了。"
第二日,安西就传出消息:郡王染了风寒,咳得直不起腰,太医说需静养三月。
武后的使者在驿馆急得团团转,想进府探病,被秦红梅堵在门口:"殿下病着见不得风!您要是急,就先带贺礼回洛阳?"
使者看着院里堆的贺礼直犯愁——二十袋新收的土豆,十匹河西织的棉布,还有块从论钦陵那缴的玉璧。
哪有拿土豆当贺礼的?可李恪"病"得下不了床,他也没法子,只能押着土豆往长安赶。
长安这时候早乱成了一锅粥。
武后要封禅嵩山,逼着各州府献粮献钱,洛阳到嵩山的官道都铺了新石板,沿途还盖了百十来座行宫。
有老农扛着锄头骂:"粮都被征走了!明年喝西北风?"这话刚出口,就被金吾卫按在地上打。
北门学士们却忙着写贺词,把武后夸成"当代尧舜"。有个学士偷偷对同僚说:"封禅是天子才干的事。。。太后这是要。。。"话没说完就捂了嘴——怕被人听见告密。
武后坐在紫宸殿里翻各地送来的礼单,见安西那栏写着"土豆二十石",气得把单子往地上一摔:"李恪这是拿粗粮搪塞我!"
旁边的宦官赶紧劝:"太后息怒!安西刚平了吐蕃,说不定真缺细粮。。。再说,他称病不来,不正好显您宽容?"
武后捏着玉印冷笑。
她哪是要李恪来观礼?是想趁封禅把他扣在洛阳——如今安西兵强马壮,李恪手里又有玉玺碎片,再不制住,迟早要反。
安西这边根本没闲着。
李恪让人把从逻些城缴的铜矿运到铁坊,锻新的马蹄铁;
秦红梅带着女兵在玉门关练连弩,箭箭都射穿了靶心;
长孙雨则在教农妇种土豆,说"多收点粮,比啥都管用"。
有老臣从长安逃到安西,跪在李恪面前哭:"殿下!嵩山那边征了十万民夫修祭坛,累死的人能堆成山!您快想想办法!"
李恪给老臣递了碗热茶:"我这离洛阳八千里,能有啥办法?"嘴上这么说,却让人把老臣说的事记下来——修祭坛花了三百万贯,用了五千匹绸缎铺台阶,这些账都得记着。
封禅大典那天,嵩山脚下挤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