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很多寺庙早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场所,寺庙商业化早已席卷大江南北。
根据二三年数据显示,普陀山光是门票收入就已经超过二十一亿。
灵隐寺卖的陈皮酱油,单单这一项网上就卖出了六万五千件。
五台山卖的酒,年产超过千万。
果然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很多人对寺庙商品趋之若鹜,仿佛只要跟佛祖扯上了关系,质量就归佛祖管了,佛祖总不会害我。
所以价格肯定也不归人间管,管它多贵都是有人要的,反正最后都是献给佛祖的。
佛祖有没有收到你的爱心不知道,但方丈肯定是很开心的。
佛教是最容易商业化,也跟金钱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宗教。
佛教商业化不仅发生在华夏,海外华人遍布的那些寺院几乎都已经商业化或者正在商业化的路上。
现在的僧人不像僧人,更像是信仰生意的经营者,很多大师更是把佛教生意做到了全球,风生水起。
佛教为了纯洁宗教信仰,号召人出家修行,南朝时代的中原以及进世蒙藏喇嘛教世界,至少15的人口都是出家的。
虽然今天佛教的政治影响力,社会统治力不在,但他们追求财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输于东南沿海的任何民营企业。
佛教讲究出世,容易形成与社会分立的教徒利益集团。
一旦成为社会利益集团,他就天然有建立维持集团长期存在的财富基础的要求。
所以佛教更加强调布施化缘,这是信仰集团存在基础。
它的宗教仪轨往往都是要跟钱挂钩的,即便你是皇帝也要用钱布施。
凡是不能构成一个社会集团的宗教,它就没有这种政治属性和财团属性。
与这些神的沟通不需要钱,或者说只是需要很少的钱。
比如土地神。
与他的沟通是不需要花钱的,烧香、摆两个果子、然后磕头就行。
买不起果子,树上摘两个不要钱的果子也行。
摘不到果子,买不起香,也不重要,诚心诚意磕两个头也行。
为了防杠,就不要说什么:男儿膝下有黄金。
虽然没花看的着的钱,但是给了黄金两千两。
这属于扯淡,真的信奉男儿膝下有黄金,想做个有骨气的人,你就不会去拜神。
佛教把布施作为信仰者的六度之首,高于持戒、禅定、般若。
布施越多越容易获得福报,可以消灾,可以抵罪,可以消除自己的贪念,可以有好的轮回转世。
布施分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