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认为,如果没有史官,前边那些事儿就根本不可能记下来,陈寿也没法知道。
陈寿这是因为他爸比当年受了刑罚,所以怀恨在心,恶意毁谤人身攻击诸葛亮。
可是这说法其实也很阴谋论……
刘知几的结论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就是陈寿对诸葛亮有怨恨。
而且是个心眼小、报复心强、记性好的小人,所以才会干出如此令人发指的坏事。
但通过蜀书的描述,怎么也看不出来陈寿有这么大怨气。
更别提他的史评和传记经常说一套写一套。
陈寿说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然后他怎么写的?
他借司马懿的嘴,绕着弯夸诸葛亮。
陈寿嘴巴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老实的嘛。
真的看不出来有多大怨气,所以故意诋毁诸葛亮的说法很难成立。
第二种:季汉史官实乃历官的说法,在当今算比较主流的观点。
这批学者以刘咸炘、金毓黼和卢弼为主。
刘咸炘的观点,简单总结如下。
一:异相是历官记录的,乃占天之史。
二:陈寿说的无史,指的是没有记注之史,王崇这批人,都是掌书官,不是记注官。
三:季汉延两汉旧制,所以才有东观的职位,但未必能行使其职责。
四:陈寿自己就是秘书郎,怎么可能善忘成这样?想污蔑诸葛亮,又怎么会用这么笨的办法?
五:所以三国志里的史官不是记注官,陈寿是在哀叹没有后者。
刘先生不反对东观郎是史官,但他认为在季汉,东观郎其实是个虚职。
这也是一个没有证据的预设前提。
我们来看看金毓黼和卢弼的补充。
金毓黼先生也认为,三国志里出现的史官是历官。
他的论据是:史官一词,乃是太史令的异称,如果因为这一点,就坚信蜀有史官,则过于武断了。
不过他也认同,王崇曾任东观郎,这似乎和金先生的结论有些矛盾。
东观是雒阳城南宫中的一座高楼,专门囤各种记录与书籍,类似于皇室的图书馆。
从汉明帝令班固于东观修史开始,这里慢慢变成了修史和藏书的固定场所。
后来相应而生了特定的职位,所谓秘书监,以及其属官秘书郎。
因为要在东观修史,所以各种资料典籍都要存放在东观。
存放在东观后,为了便于查阅,又要有人专门负责整理这些慢慢增多的文档。
于是就有了东观郎,因为就近查阅资料,修撰古籍,变成了专门修史做记录的秘书官。
几位先生认为季汉东观郎为虚职的说法,靠不住,只是他们的假设。
这种假设不能证明其真,也不能证明其伪,只是几种可能性之一,那就不该认为确凿无误。
《华阳国志。陈寿传》:“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他给姜维当过秘书,还担任过图书馆管理员……
陈寿,孙贼,丫自己就是注记官。
目前可知,可靠的季汉注记官名单有四个人:郤正、许慈、王崇、陈寿。
王崇《蜀书》、谯周《蜀本纪》、常璩《华阳国志》、陈术《益部耆旧杂记》、佚名《云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