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苏轼就向欧阳修请罪。
但欧阳修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告诉自己儿子:“有苏轼在,三十年后,估计世人就不会再提起我了。”
这就是最近在网络流传甚广的苏轼编典故的出处。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如今在各大平台都可以搜到,甚至早些年间,这篇文章还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要阅读理解并背诵。
博主并不是想说这个典故,不是苏轼编的。
而是想说极大可能是苏轼记错了,然后灵机一动说是自己瞎编的。
因为这个典故有出处。
在《礼记?文王世子》中有一章和苏轼的理论高度相似:“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
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公又曰:‘宥之。’
有司又曰:‘在辟。’
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于甸人。”
所以,苏轼很可能不是瞎编,而是记错了,或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故意将这段故事套在尧身上。
既然有出处,为何要说是自己瞎编?
就像现在写作文一样,你写一句名人名言,名言对了,但名人写错了,或者编一段名人故事,故事很有哲理,但名人写错了,老师会怎么看你?
是不是会觉得你读书不认真,不用心记忆?
但你编了一段很有哲理的名言或者故事,套在名人身上,但老师找不出这段故事的出处,跑来问你,你回答,我瞎编的。
大部分认真教书育人的老师会怎么想?
老师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教出一个文学天才?编的故事都富有哲理,给你一个高分?
宋代有个诗人叫杨万里,他在《诚斋集》就曾说过:坡虽用孔融意,然亦用礼记故事,其称王谓王三皆然,安知此典故不出于尧?
当然,不管是杨万里的说法,还是博主的猜测,都属于以己度人。
不排除苏轼真如他自己所说,是瞎编的,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
~~~~~~
北宋,元丰年间。
运河船只上。
苏轼躺在船板上晒太阳。
听到后人讲起编典故,苏轼翻了个面,侧头看天幕,晒着背部。
“子瞻莫不是玄衣督邮?也怕染病,要晒晒背部?”
玄衣督邮,即中华草龟,公龟成年后头部、颈部、四肢、眼珠、甲壳,都呈现乌黑的色泽,称为墨龟,故有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