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武家人,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
这群人还不领情,咒骂武则天,比忠心李唐、反对武则天的人骂的还难听。
武则天不理解,武家只有自己有脑子,其他的全是榆木脑袋吗?
朕现在将你们罢官、流放,虽然失去了权势。
但只要你们不乱说话、不做些犯忌讳的事,朕死之后,太孙登基,看在朕的情分上,你们还会有条命。
将你们留在朝堂,都不需要等到朕死,太孙和群臣是真的敢把你们砍了,乃至灭族的。
一个个的不思感恩,居然还咒骂朕。
朕好心累。
“雉奴,媚娘想你了。”
人老了,除了爱回忆以前,还会对以前的美好时光加上一层滤镜。
此时,武则天脑海里的李治形象,像极了偶像剧里的男二号,对女主言听计从、深深宠爱、打不走、骂不走。
她说星星好看,他就要造飞船,上天为她摘星星。
但实际上……
武皇眼睛冒着宠溺的目光,却突然看见后人言民间传说玉帝名张百忍之事。
“雉奴,这不会和你有关系吧?”
郓州寿张,即今天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有个姓张的家族。
北齐承光元年,公元五百七十七年,张家有个男孩降生,取名张公艺。
张公艺是个寿星,历经北齐、北周、隋、唐朝。
因为其家族九代同居,亲爱和睦,各朝皆有封赏。
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
隋开皇年间,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亲慰抚,重表其门。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特敕吏加旌表。
到了唐高宗时期,李治前往泰山封禅,路过张氏家族的居住地。
便到他们家,请教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张公艺一个问题。
“你家九代人,约九百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地方,是怎么做到相安无事、友爱和睦的?”
张公艺命人拿来纸笔,挥毫泼墨写下一百个“忍”字。
李治瞬间明悟,感慨道,若是家家如此,相忍为家。朝臣如此,相忍为国。那天下便能大治。
遂在缣帛上写了四个大字“百忍义门”,赐给张氏家族。
张公艺家族便以“百忍”为堂号,称百忍堂。
目前已知的百忍堂分支大约有五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字辈。
马山张,分布在烟台、鲁南、苏北等地。
河南台前桥北张,也就是居住在张氏故地的一支。
百分张,分布在兰州一带。
另有两支在江苏宿迁,战乱年间从山东总堂迁徙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