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田里那头不算壮硕的老黄牛,以及它身后拖曳着的一件奇形怪状的犁具。
这犁具与农人们祖辈相传的直辕犁大不相同。
它的辕不再是直挺挺的一根,而是带着一道流畅的弯弧,更奇特的是,辕头连接处,多了一个圆圆的木盘。
“王伯,开始吧!”沈嘉岁站在田埂上,沉声道。
被点名的老农王伯深吸一口气,满是老茧的手稳稳扶住犁梢,吆喝了一声:“驾!”
老黄牛迈开步子。
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
那弯曲的辕似乎将牛的拉力巧妙地引导,圆盘灵活地转动,控制着方向。
犁铧轻松地切入板结的泥土,翻起深褐色的土浪。王伯只需稍稍用力把持方向,竟显得比往日轻松许多。
一圈,两圈,三圈!
速度明显快过以往数倍。
当王伯吆喝着牛停下,众人定睛看去,那翻开的土地,不多不少,正好是三垄。
“三垄!老天爷,一口气犁了三垄!”一个年轻汉子失声叫了出来,眼睛瞪得像铜铃。
旁边一个老把式激动得胡子直抖,指着旁边一块同样大小,但是用传统直辕犁刚刚费力犁完一垄的地:“快!看那边,才犁了一垄,还累得牛和人直喘!这新犁…神了!又省力,太快了!”
田埂上瞬间炸开了锅。
“三倍!真有快三倍!”
“王伯看着一点不吃力!”
“这犁咋做的?咋这么灵光?”
“县主画的那图,真管用,真神了!”
惊叹声此起彼伏。
农人们看向田埂上沈嘉岁的目光,充满了震撼和发自肺腑的敬畏。
不知是谁先感叹了一句:“到底是侯府出来的千金小姐,饱读诗书,懂得就是多啊!这本事,咱庄稼人八辈子也想不出!”
“是啊,读书识字就是好。”旁边有人附和,语气却带着深深的羡慕和黯然,“可惜啊,咱们穷苦人家,饭都吃不饱,哪有余钱送娃儿去学堂认字…”
这声低低的叹息,像颗小石子投入喧闹的池塘,瞬间让周围几个农人沉默下来。
认字?那是地主老财家少爷才配有的福分。
沈嘉岁将这细微的叹息听在耳中。
她目光扫过一张张被风霜刻满痕迹的脸,心头一动,朗声开口:
“读书识字,不该是少数人的福分。新昌县的孩子,无论贫富,都该有机会开蒙识字,学些算术,懂些道理!”
喧闹的田野瞬间死寂。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难以置信地望向她。
“本县在此承诺,”沈嘉岁迎着千百道惊疑不定的目光,斩钉截铁,“待县务稍安,新昌县衙将牵头,广建免费学堂。不收束修,让县里的娃娃们,都能进去读书。不求个个考状元,但求能写自己名字,会算账,明事理。”
“免费学堂?”
“不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