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容可,一时间觉得他好陌生:“阿可……为什么连你也认为他是应该的……”
容可眼中泛着悲伤。
他说:“这是因为你是从皇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非我们。藩王一定要除掉,这是皇上才抱有的希望。而一旦保成当上了藩王,那么,他就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也许以前的我们对藩王确实不满,但现在保成是个藩王,他不能不满自己的身份,你懂了吗?”
“可是……”我欲再争辩。
“没有可是。婧女,你的心还在吗?是不是落在了京城的皇宫?”容可咳嗽起来,眼里透出失望,却仍然说着,“你不能想一想,皇上削藩就真是对的吗?你说藩王动摇了国本,但是皇上不知道轻易削藩是会引起兵变的吗?他不也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什么他可以,我们就不行呢?”
我哑口无言。
藩地生活 上
浑浑噩噩地回了院子,我赶走了楚林支过来伺候的丫头,独自一人坐在黑暗的屋子里苦苦地想了一整夜。然后我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
容可的话犹如当头棒喝,让我意识到了我们现在的处境。
他没说错,翔成的削藩的确触犯了藩王的利益,藩王会反抗也是情理之中。保成不过是利用了大家的抵触情绪煽动起一场早晚都会发生的兵变罢了。即使不削藩,也难保以后会不会有权大势大的藩王存有野心。此次如果翔成胜利了,那么削藩成功,以后大安王朝都不再受藩王之苦,岂不快哉?若削藩不成,帝位也不会旁落,因为是保成带头起兵,那么他必将取翔成而代之,两人都是先皇嫡亲的儿子,谁当皇帝不一样?
这便是皇家人的思考方式——不管怎样,他们到最后都会坐享渔翁之利。
再仔细分析了一下小台透露出的讯息,我感到这次起兵的似乎只有保成的兵力最可靠,其他的多半都是享受荣华的闲散藩王,藩地养了不少兵,却中看不中用。
唯一可比的是桂王。早些年就听说过他在藩地养兵,用的是外族骑兵训练方法,十分严格。我脑中浮现出中秋宴上桂王那张满是酒气横肉的脸——人不可貌相。
隔天,小台面壁结束,我木然说道:“苏台,你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要你时刻记住,你身后是我们苏家上上下下百十条人命。”
如果我只能选择一个结局,那么我宁可选择保全我的家人。至于翔成……他一旦兵败,我身为皇后,理当与他同生死。
一拿定了主意,我心里就放下了那块大石头,有了精力来坦然面对如今的处境。
越刍是个好地方——虽然可能会乱了些,但毕竟还是难掩繁华。乱,是指的在统治不当的基础上。据说保成之前的那位藩王把越刍经营得还不错,再加上保成本身的能力,现在的越刍,正是一个吸引人的城市。
既然已经决定要放下心中包袱,自然会轻松许多。小台他们每天忙碌,我做为默认的“人质”,没资格更没意图去管他们之间的那些计策决策,如此一来,我就有了闲情在越刍这里四处转转玩玩。
而容可那日的发病终于还是被保成觉察到了。保成冒了好大一通火气也拿他没办法,只得勒令他在院子里好好休养,不得有误。从那开始,我除了在外凑凑热闹逛个街,就在容可的院子里同没个陪伴的人的容婶一处说话。
大约是出于嫉妒,小台看不过去我的清闲,非要我跟着他一起巡视。他不在意别人说闲话,那我也不在意。所以我换上了男装,扮成他的随从,跟着他去体会巡视的乐趣。
一趟走下来,我明白了,所谓“巡视”,不过就是从社王府到衙门,把公务处理掉,然后接见几个下面的小官,听听百姓代表的意见,然后解决下面官员解决不了的案子,最后万事大吉,巡视完毕。
如此这般,令我大开眼界,尤其是那个“百姓代表”的陈述,五花八门。有关于收成的,有关于经营的,有关于盗窃的,还有关于饮食男女的……真是应有尽有。小台正经地坐在上面,面带微笑,仔细地听着那些百姓代表们的话,似是一字不漏的都记了下来。
回府的路上,我好奇地问小台:“这个‘百姓代表’怎么提出的?是先前的那位藩王的主意么?看起来你们都执行得很好,百姓也敢说话了呢。”
小台看我一眼,干巴巴地说道:“母亲大人。”
“嗳?”我没明白他的意思。
“就是母亲大人当年提出来的这个方法。”小台添了几个字,终于把这句话说成了我能听懂的模式。
可……
“母亲大人什么时候跑到过越刍这里来了?她提出的这种建议又怎么能让当时的藩王同意了呢?”我好奇,我很好奇,原谅我的好奇心吧。
小台很难以启齿似的,说道:“也没什么,就是听说,当年她……母亲大人路过了越刍,然后和这里的藩王有些……交情。之后母亲大人建议藩王改革,以便让越刍这个地方能更好管理。嗯……建议中好像是有这个‘百姓代表’一条吧……”
我再次感慨了:母亲大人,您果然不是一般人物!竟然能和藩王有交情。我没记错的话,母亲大人不是一直自称是“无依无靠备受欺压”的孤儿吗?这个……交情……
忽然有些了解父亲大人对母亲大人的如斯紧张原因何在了。母亲大人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个风云人物?这点理应有人对我提及才是,而且依母亲大人的脾性,任何“当年之勇”她都绝对不会放过地在子女面前显摆显摆。
那么,这就是父母都不愿说起的往事了。我记得,好像他们说过,他们有一段时间是不在京城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