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看着他笨拙地盖盖子,忽然想起上周赵晓宇的爸爸来开家长会时,总用手按着太阳穴。她从口袋里摸出片晒干的紫苏叶——这是奶奶特意给她的,说泡水喝能治感冒。
“这个也放进去吧,”她把紫苏叶塞进罐口,“我奶奶说紫苏和薄荷配着用更好。”
两个孩子的手指在罐口碰到一起,像草药角里缠绕生长的藤蔓。远处的教学楼上,广播正在播放校园新闻:“我校‘认识身边的苗药’课程获评市优秀校本课程,学生们制作的草药标本将在区里展出……”
四、会治病的野草
第一场秋雨落下时,草药角的蒲公英开了绒球。李苗苗打着伞去看它们,发现叶片上积着的雨水顺着锯齿边缘滚落,像在流泪。她想起昨天张小胖在楼梯间摔了一跤,膝盖肿得老高。
“王老师,蒲公英真的能消炎吗?”早读课时,李苗苗举着课本冲进办公室。雨水打湿了书页,蒲公英的插图晕开淡淡的蓝,像蒙着层水雾。
王芳正在批改作业,红笔尖停在“认识身边的苗药”单元测试卷上。她看着李苗苗冻得发红的鼻尖,忽然想起上周教研会上,校长说有家长反映孩子总在野地里挖草。
“我们可以试试。”王芳翻开教师用书,里面夹着区中医院苗医科张医生的电话,“但要先问过专业医师。”
张医生来学校那天,带着个黄铜药碾子。他蹲在草药角前,教孩子们辨认蒲公英的根系:“看这根须上的细毛,就像小刷子,能把炎症刷掉。”药碾子转动时发出咯吱声,金黄的粉末从碾槽里漏出来,混着雨水的气息飘向操场。
张小胖的膝盖敷上蒲公英泥那天,全班都围在他座位旁。李苗苗负责每天更换草药,她按照张医生教的方法,把新鲜的蒲公英根捣烂,拌上一点点奶奶给的蜂蜜。
“真凉。”张小胖吸着鼻子说,膝盖上的纱布已经能看出淡绿色的药渍,“比我妈买的药膏舒服。”
赵晓宇突然从书包里掏出个玻璃瓶,里面泡着薄荷和紫苏:“我妈喝了这个,说头疼好多了。”他的脸颊通红,像是在炫耀什么宝贝。
王芳站在教室后门看着这一切,手里捏着份新的种植指南。教育局刚发来通知,要把他们的草药角作为试点,推广到全市的小学。窗外的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照在草药角,蒲公英的绒球在风里轻轻摇晃,仿佛有无数个小医生正准备出发。
五、课本外的课堂
十一月的家长开放日,草药角挤满了人。李苗苗的奶奶被围在中间,教大家用艾叶编驱蚊包。老人的手指穿梭在绿色的叶片间,很快就编出个菱形的小荷包,引得家长们纷纷拍照。
“这比补习班有用多了。”张小胖的妈妈举着手机录像,屏幕里儿子正给参观的人讲解蒲公英的功效,“以前他见了草就拔,现在走路都绕着走。”
赵晓宇的爸爸带来个新做的木牌,上面刻着“校园草药分布图”。孩子们用红绳把木牌系在栅栏上,李苗苗忽然发现,木牌背面的年轮里卡着片干枯的紫苏叶——那是她上周夹进去的。
王芳站在人群外,看着孩子们蹲在草药前,像群认真的小研究员。有个一年级的小孩伸手要摘薄荷,立刻被三年级的学姐拦住:“要留三片叶子给植物呼吸,课本第25页写着呢。”
夕阳西下时,家长们渐渐散去。李苗苗发现自己的自然课本不知何时被翻到最后一页,空白的笔记区已经写满了字:
“薄荷晚上不能放在卧室,会让人睡不着——赵晓宇妈妈说的”
“积雪草和红糖一起煮,能治肚子疼——奶奶的秘方”
“草药角的三叶草开花时,要给它们听儿歌,长得更快——我们发现的”
最后一行字是王芳写的,用的是红色的批注笔:“自然是最好的课本,而尊重是最好的笔。”
李苗苗合上课本时,闻到一股淡淡的草药香。她抬头看向操场,发现暮色里的草药角像个小小的秘密花园,每片叶子都在晚风里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远处的教学楼亮起灯,三年级(2)班的窗户里,映着几个正在整理草药标本的身影。
第二天清晨,王芳走进教室,发现讲台上放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晒干的蒲公英、艾叶和紫苏,瓶口系着张纸条,是孩子们歪歪扭扭的字迹:
“送给王老师,我们自己种的苗药。”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瓶子上,草药的影子在黑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片小小的森林。王芳忽然想起奶奶说过的话,苗家人相信每种植物都有灵性,你对它好,它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你。
她拿起课本翻开,发现不知谁在插图旁画了群小小的孩子,正蹲在草地上和草药说话。在那些卡通草药的旁边,还画着个竹篓,里面装满了各种野草,每一株都带着微笑的表情。
风从敞开的窗户溜进来,翻动着书页,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谁在轻声朗读着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而操场边的草药角里,新播下的种子正在泥土里悄悄发芽,准备着去认识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