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健的语气变得郑重,“我们需要在针具本身或者操作过程中,加入一个实时反馈机制。比如,能不能在针体上集成一个微型传感器,实时监测针体周围的微电流变化、组织压力等参数,当这些参数出现异常波动时,能及时提醒医生,调整进针深度或角度。这样,就算医生的经验不足,也能在技术的辅助下,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这个想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手感结合,这正是他们这个项目的核心精神。
“这个技术难度有点大,”王博士沉吟道,“但并非不可能。我们需要时间,还需要一些额外的设备支持。”
“时间我们可以挤,设备和资金,我来想办法。”张健当机立断,“现在,当务之急是先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让医护人员掌握更科学、更灵活的操作方法,确保试验能安全继续。传感器的研发可以作为长期优化方向。”
第三章:淬火与重生
方案确定后,整个团队立刻行动起来,仿佛一台精密的机器,重新焕发了活力。
首先是紧急培训。会议室变成了临时课堂,张健亲自讲解穴位解剖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三维解剖图,详细演示每个试验涉及穴位的安全边界和风险区域。吴医师和其他苗医则轮流上阵,分享他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看、摸、问”评估技巧。
“大家看,这位患者的足三里穴,肌肉比较丰满,进针深度可以稍深一些,但进针时要注意避开下方的神经。而这位患者,体型偏瘦,皮肤下脂肪层薄,进针深度就要相应减少,角度也可以稍微调整,避免直接刺激到骨膜……”吴医师拿着人体模型,耐心地示范着。
林薇负责组织操作手感的模拟训练。她找来了不同材质、不同厚度的模拟皮肤和肌肉组织,制作了多个不同体型的模拟人。医护人员们轮流在模拟人上练习进针,感受不同阻力下的进针手感。苗医们则在一旁指导,纠正他们的手法。
“不对,你进针的时候太急了,感觉不到皮下组织的变化。要像穿针引线一样,轻、稳、准……”
“对,就是这样,当你感觉到针尖碰到一层稍微有点韧性的膜时,就要放慢速度,那可能是深筋膜,再往下就要注意了……”
培训是高强度的,甚至有些枯燥,但没有人抱怨。每个人都清楚,这关系到试验的成败,更关系到患者的安全。那些之前出现过操作偏差的医生,更是格外认真,抓住每一个机会向苗医和团队骨干请教。
与此同时,张健并没有闲着。他一方面督促王博士团队加快微型传感器的研发进度,另一方面,他再次走进病房,亲自查看那些出现过不适反应的患者。
“陈阿姨,让您受委屈了。”张健仔细检查了陈阿姨膝盖上的红肿,已经消退了不少,“现在感觉怎么样?”
陈阿姨笑了笑:“好多了,小林医生给我敷了点你们带来的苗药,凉凉的,很舒服。张教授,我不是怪你们,就是有点担心……”
“您的担心是对的,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张健诚恳地说,“不过您放心,我们已经找到问题所在了,正在改进。以后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
他又走访了其他几位患者,耐心解释原因,安抚他们的情绪。大多数患者表示理解,也被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打动。
“你们这么用心,我们就放心了。”一位患有神经衰弱的年轻患者说,“我相信你们,愿意继续配合试验。”
患者的信任,像一股暖流,注入了团队每个人的心中,也让他们更加感到责任重大。
经过一周紧锣密鼓的培训和准备,团队决定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重启试验的预演。他们挑选了几位症状已经缓解、愿意继续参与的患者,由经过强化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林薇站在一旁,紧张地看着。只见操作的医生先是仔细观察了患者的针刺部位,用手指轻轻触摸、按压,询问患者的感觉,然后才拿起消毒好的针灸针,调整好角度,缓慢而稳定地进针。整个过程,专注而谨慎。
进针完毕后,医生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一旁观察了几分钟,确认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不适,才轻轻盖上保温布。
“感觉怎么样?”医生轻声问。
“没什么不舒服的,和之前好像不太一样,这次进针感觉更柔和。”患者回答。
林薇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她和其他医护人员密切关注着预演患者的情况。直到12小时后,所有预演患者都没有出现红肿、疼痛等不适反应,大家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看来我们的培训和调整是有效的。”李医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吴医师也点了点头:“嗯,手法上细腻多了,也懂得根据人来调整了。这样就对了。”
张健看着数据记录,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但他没有丝毫松懈:“这只是预演,正式重启还需要更严谨的流程。通知下去,明天上午,临床试验正式恢复。所有参与操作的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