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安全风险防控
-
操作禁忌:明确艾灸距离皮肤≥3cm、针刺深度(如足三里穴不超过1。5寸)、中药内服需标注配伍禁忌(如甘草与甘遂不可同用)。
-
应急处理:建立晕针、烫伤等突发情况处置流程,配备急救中药(如苏合香丸用于心绞痛急救)。
(三)人员资质与培训要求
1。
核心岗位资质
-
中医师:持有《医师资格证》,需有3年以上老年病科或康复科工作经验,每年完成40学时中医养老专项培训(如老年人穴位敏感度差异、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
中医养老护理员:需通过《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考核》(含推拿手法、艾灸控温等实操),掌握老年人常见证候识别(如气滞血瘀型腰腿痛的辨证要点)。
-
健康管理师:需具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解读体质辨识报告,设计个性化食疗方案(如为痰湿体质老人制定茯苓粥食谱)。
2。
培训体系构建
-
岗前培训:400学时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老年心理学)+100学时实操(模拟老年人跌倒后的推拿应急处理)。
-
继续教育:每年参加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的“中医养老新技术研修班”(如智能舌象仪使用、中医大数据健康管理)。
三、规范实施的保障机制与产业推动路径
(一)政策与监管支撑
1。
标准认证体系
-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制定《中医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标准》,从服务项目(≥10项中医技术)、人员配比(中医师与老人比例不低于1:50)、设备配置(中医体质辨识仪、智能艾灸仪)等维度分级认证。
-
建立“服务追溯系统”,要求机构上传每次服务的四诊记录、方案文本、操作影像,监管部门每季度抽查20%案例。
2。
跨部门协同监管
-
民政部门负责机构准入审核,卫健部门监督中医技术规范执行,市场监管部门抽查中药饮片质量(如炮制工艺、农残检测报告)。
(二)产业生态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