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宾的名单初步拟好了,一个月能赶来的,有波斯帝国总督波瓦尔,丁零大单于赤勒葛,贵霜国国王波调,辰王甘兴霸,倭国国主壹与。。。。。。”皇四子、魏王、祭礼司侍郎袁谅向袁熙汇报了人员名单。
可以说,基本上能来的国主都来了,像是西域的乌孙国、大宛国、康居国,东北的扶余国、挹娄国、沃沮国,中南半岛的骠国、堂明国、林邑国、扶南国,等等。
剩下的要么是使臣,要么是势力代表,例如东北的肃慎诸部,北方的坚昆诸部,南海的吕宋岛诸部,等等。
可以说是八方来贺。
名单上的人袁熙基本上都认识,而且有一部分根本留在邺都关押着。
祭礼司的态度很简单,只要发出了邀请,你能来也得来,不能来创造条件也得来,否则就是大燕帝国的部队过去。
事实上除了波斯总督波瓦尔派了使臣代替他自己,其他人都来了,贵霜王国的波调甚至是从骠国借道过来的。
当然,波调亲自过来,还是希望袁熙能让大燕帝国帮他一起对付波斯帝国,用以收复花剌子模地区。
袁熙自然是嘴上说着:“好好好!!!”
但他心里想着:算了吧!你没那个命了!
反正,袁熙又不是为了震慑四邻才搞得封禅泰山,主要还是趁着这个机会,加强自己的权力。
但是,兵马司会错了意,庞统激动地把整个八台营都装备了新式甲胄,而且让禁卫营当天负责所有安保,皇宫都差点搬空了。
为了把邺都到泰山的道路上都能展示新式军队的面貌,邺都一度是完全空虚的,被袁熙留在邺都守家的八皇子、少府监、秦王袁谢,几乎把自己的部曲全都安排到皇城守备。
本来搞个封禅也就是意思一下,袁熙认为就是祭祀,反正每年都干,这次也就是人多一些而已。
结果,袁熙当天发现队伍多到望不到头尾,而且很多人需要步行赶往泰山顶,算了一下距离,怕不是要走一整天。
事实上,祭礼司的官员专门算过,还真是要走一整天。
就这有些百姓还因为没有资格参与,在那抱怨祭礼司给的名额太少。
要知道,袁熙这边参加的人可不光袁熙这边的官员和将领们,还有后宫的妃嫔和皇子们,等等。
除了皇帝袁熙和皇后甄宓可乘车,其他人最多也就是骑马,很多人都是要步行的,关键爬山的时候,部分道路袁熙这个皇帝都得下来骑马走,因为没有能过车的路。
至于祭天用的物资,都是人背上去的,部分大件则是用绳索拉上去的。
本来一些索道也能用于过人,但是因为是祭天,不允许用索道上去,因此大家只能步行。
因此,袁熙精简了后宫去的人员,除了皇后甄宓、赵秀儿这个贵妃以及十二个有封号的妃子,两个生了皇子的贵嫔,以及伺候她们的采女,再加上部分侍奉的太监们,其他的后宫人员都没来。
皇子方面除了八皇子留守邺都,包括太子等皇子到齐了,公主们中除了最小的袁依依因为身体原因,也都来了。
至于大臣们的家眷,袁熙也做了人数上的限制,按照官职、爵位高低进行排序。
至于想要参加的百姓,只要不会造成队伍混乱,袁熙是没有拒绝的。
只不过,这件事成了祭礼司敛财的手段,队伍靠前的几个名额,居然被祭礼司卖出了一万银钱的高价,这帮富商为了沾沾皇气,是真舍得出钱,不过他们也得腿着,不像高官或者将军们大多有个马骑。
因此,当所有人到达泰山之巅时,已经近黄昏,祭天是第二天早晨,所有人必须在山顶休息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