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十年(公元231年)春二月,大燕帝国皇帝袁熙,封禅泰山。
封禅泰山的事,并不是袁熙想搞的。
主要是完成了对鲜卑帝国和西域地区的征服之后,袁熙对于整个大燕帝国的行政和军事,做了新的部署;
袁熙对于大燕帝国各级官员和武将也进行了新的爵位封赏,特别是赵云这类想要致仕(退休)的。
首先,是境外的四个方向,袁熙设立了四个大都督府,分别是北庭大都督府、中南大都督府、西康大都督府和东洋大都督府。
北庭大都督府,顾名思义就是针对鲜卑诸部、丁零人和坚昆人的,都督府设在龙城,就是嫣然山和狼居胥山中间的那座城,也是鲜卑帝国当初的都城;
北庭大都督府,除了管理鲜卑诸部,还有大燕帝国北方的朔州、并州和幽州作为支撑,这三州主要就是提供府兵作为兵源;
北庭大都督府,常驻兵马为三万人,府兵每五年一次轮换,跟带兵的大都督一样,每一届任期都是五年。第一任大都督是骠骑大将军、晋国公张合。
中南大都督府,是针对中南半岛以及南海诸岛的,都督府设在扶南国扶南城,也是扶南国的都城;
中南大都督府,除了对半岛上的骠国、堂明国、扶南国以及林邑国进行管理,还要保证东南亚的几处重要港口安全,对于南海南边的那些海岛势力也有制衡作用,特别是吕宋岛上的各个势力,经常需要大燕帝国来调节矛盾;
中南大都督府,背后支撑府兵的,自然是滇州、交州和广州,常驻兵马为两万人,其中陆军一万、水军一万,任期也是五年。第一任大都督是征南将军、彭城公张辽。
西康大都督府,是针对波斯帝国的,都督府设在康居国的主城;
西康大都督府,除了要直面波斯帝国东部总督,还要管理乌孙国、大宛国以及贵霜国(贵霜因为被大燕和波斯两大帝国伺候,终于放弃了帝位,改为王国),进行管理;
西康大都督府,背后支撑府兵的,是兰州、凉州和秦州,常驻兵马为五万人,任期为五年。第一任大都督是征西将军、安定公于禁。
东洋大都督府,是针对东北肃慎诸部、扶余国、挹娄国、沃沮国、辰国以及倭国的,也包括在东北海洋发现各个岛屿势力,都督府设在倭国邪马台城;
东洋大都督府,除了要保证各个国家和势力之间的和平,还要保证海上通道的安全,特别是倭国这个重要的殖民地;
东洋大都督府,背后支撑府兵的,是辽州、青州和徐州,常驻兵马三万人,陆军一万、水军两万,任期五年。第一任大都督是后将军、朱盖。
国内,先是行政区划方面,袁熙在增设了兰州和朔州之后,对人口量正在爆炸的幽州进行了拆分,以辽西郡为分界线,以西属于幽州,以东设立辽州(包括辽西郡);
也就是说现在的幽州只有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广阳郡和涿郡,这六个郡;而新设的辽州包括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和带方郡,共五个郡。
这样划分的原因,辽西郡、辽东郡有着大量的鲜卑人自愿迁徙进来,接受汉化,而玄菟郡和乐浪郡因为吞掉了高句丽国后,人口量大幅提高,这就导致幽州的官员管理不过来,只能单划一个州来保证行政效率。
等于是说,大燕帝国现在有了二十个州的行政区划,其中:
幽州、辽州、冀州、并州、朔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雍州、秦州、凉州、兰州、益州、滇州、荆州、扬州、闽州、广州、交州。
而因为大都督制的出现,再去设立一堆校尉府,或者中郎将府进行制衡,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地方上完全不设驻兵也不合适,为了防止出现乱子,袁熙在每个州单独设了一千人的都护府,作为常驻兵马。
当然,作为邺都这个都城所在的河北府,是整个帝国的精兵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