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目不转睛的盯着雷达显示器。
而在这个时候,麦克还不忘教导着一旁的果党飞行员。
“大家不要怕,一旦我们遭遇高射炮袭击,我们只需要进行‘蛇形走位’就可以轻松躲过敌人的炮弹……”
“麦克少校,它,它好像追上来了?”
“什么?”麦克眉头一皱:“这是什么情况??”
打脸来得也太快了吧!
炮弹居然追着我们跑?
麦克少校征战了二战,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况了?
“少校,不好了……炮弹……”
就在麦克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一枚毒刺导弹以2。2马赫的速度逼近b24轰炸机。
热敏红外触发鸭式尾翼不断的摆动,调整弹道的飞行方向。
紧接着,近战系统启动,红外线雷达触发雷管,引爆高性能炸药。
轰隆隆……
一声巨响。
高温高压的冲击波伴随着弹片向四周散开。
弹片的速度达到5马赫。
在极短的时间内靠近b24轰炸机的机翼和发动机。
轰轰轰……
b24轰炸机瞬间被咬下一个大口。
哗啦啦……
轰炸机内部的零部件和文件散落一地。
b-24轰炸机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其机身硬度和抗打击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承受大量或严重的打击。
而且,b24采用大展弦比的戴维斯翼型机翼,这种机翼在被高射炮弹或大口径机关炮弹命中后,极有可能折翼坠落,
而相比之下b-17的宽大主翼则更耐打击,中弹后通常仍能继续飞行。
另外,b-24的机腹迫降性能不好,往往会在迫降中彻底毁坏,机身断裂成两到三截。
这是因为其上单翼布局使得机身在着陆时承受的冲击力较大,且结构设计上未充分考虑此类情况。
加上其炸弹舱门是由薄薄的铝片制成,海上坠毁时,炸弹舱门的薄铝片会被首先撞破,海水涌入会导致飞机快速下沉。
这在一定程度上令b-24的乘员死亡率高于b-17轰炸机。
它一旦失去一个发动机或机翼被打出一些洞,就很容易成为“活靶子”,难以继续飞行或返航。
更何况,机翼和尾巴被“咬”下这么大一个口子。
b24轰炸机瞬间失去平衡!
摇摇晃晃……
在高速之下,飞机内部的零部件和物品和空气摩擦,产生静电。
咣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