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下方排列着昵称和对应积分。
根据规则网页将随机出难度系数6-10分的题目,答出6分的题目积1分,7分的题目积2分,8分为4分……依次类推,难度最高的题目拿16分。
所有考试题目由电脑根据考纲直接生成,公平公正。每个参赛id有且只有三次答题机会,每次答题时长被限定为6个小时,在这不算短的时间里,选手们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次机会中,系统将只选取答题积分最高的那一次作为最终的总成绩,随后该成绩将会并入到学校的积分排名之中。
这也就意味着,个人的表现也将切实影响到学校的排名。
在连景查看这些规则时,其他同学都已经陆陆续续离开,投入到紧张刺激的环节里。
连景想了想并没着急答题,他收拾东西准备回去。
6个小时的时间,每一次机会都很宝贵,连景并不想浪费。他难得的没做任何题目,只是简单地洗漱后,便回到床上躺下休息。
等到他早上六点醒来重新打开网站时便发现学校的排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B大的积分比A大多了整整10分,这10分的差距几乎都来自于一个人。
他的名字挂在B大的积分榜第一,坦荡、无畏。
[B大,宋时之,积分:20。]
看到这个名字,连景微微有些愣神。他知道对方,昨天“AAA数学特困生”的群聊里曾经反复多次提及他的名字。
他在大一的时候就参加了B大著名的“零点行动”讨论组,并在由他作为主讲,在现场推导关键定理时,发现了某个知名教授在得奖论文中的隐含错误并促使该作者在Erratum中致谢。
连景的目光当时在“零点行动”讨论组停顿了一会儿。
无论是重生前的他还是重生后都隐约听说过些许的传闻,他们一般称呼这个组织为某神秘深夜学术组织,但并不知道其具体的名称。
现在他通过学长学姐的话隐隐了解了一些。这个“零点行动”讨论组是从凌晨0点开始研讨,强制参与者以咖啡因片代替睡眠。像这种研讨班,有极高的准入门槛,在有导师邀请或者邮件邀请后方可参加。
当然,他们A大也有。
只不过连景还没获得资格。
连景将目光落在了“宋时之”的名字上,从对方的答题情况便不难看出,对方确实很厉害。
他垂下眼,简单地洗漱过后,便坐在电脑前面开始答题。在第一道题目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将手中的[数学魔方]轻轻抛向桌面。
魔方在桌面上滚动了一圈,上面的颜色瞬间被打乱。
连景拿起魔方后便看向面前的题目。
他的运气很不好,这道题目是道证明题难度很高,在“8分”左右。如果他天赋不错,确实能够通过这一道题直接拿下4分。但很可惜,这道题证明的过程很复杂。
他只是稍微有些思路。
一旁的限时“6个小时”的倒计时已经开始流转,连景并不着急,他一边将相关的知识点捋出来,抽丝剥,一边手指灵活地在魔方各个面中转动着,动作流畅而又迅速。魔方在他手中转动着,五彩斑斓的色块不断变化着位置,发出清脆的“咔咔”声。
在魔方复原的那一瞬间,连景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原先停滞的思维开始快速运转起来,开始飞速分析、思考、推理。
很快,连景便抓住这道题的核心,他的双手开始在键盘上敲打起来。
……
……
确实如很多人所料。
这次A大和B大的友谊赛,两校的教授都有在秘密观战。
宴望潮也在观战行列中。
他的数学研究小组缺人,这场友谊赛对他来说,也是一次不错的、挑选人才的契机,可以综合观察这其中是否会有被他忽略的人才。
如果这次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便放弃自己从本科生选拔组员的打算。
而这次的比赛,根据他们的推测,像宋时之、李欣冉这样的选手,他们在这6小时内最高可获得18-22分,顶尖选手可获得15-20分,而像一些普通选手,大概只能获得8-12分。
很显然奇迹并没有发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宴望潮正准备退出观战的时候,突然一个id名为“LJ”的学生突然出现在排行榜的末尾。
在看到这个昵称时,宴望潮眉心一跳。
他定神将鼠标移到对方的昵称上,点击,弹出对方的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