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晋庭汉裔 最新章节 无弹窗 > 第九十一章 张方入京畿(第2页)

第九十一章 张方入京畿(第2页)

其余人也多持此看法,尤其是此时司马乂与刘羡的矛盾濒临公开化,军队内部都不稳定的情况下,更应该先避战拒战。

但朝堂中也有另一股看法,如高密王司马略便进言说:“洛阳,国都也,宗庙血食之所在,社稷根基之所在。若不战而走,天下必谓我军畏战,继而非殿下而隆河间。到那时,人心一变,强弱之势转也,诸州各生异心,将士改换门面,又将如何呢?须知董卓之乱天下,便起自于弃洛阳而守长安啊!”

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时至今日,朝廷的权威仍然是与洛阳绑定的。一旦朝廷失去了洛阳,本就不强的朝廷威望,又将落于何处呢?眼下平叛情形略有好转,可一旦丢下了洛阳,是否会导致江南的努力前功尽弃了呢?司马乂不得不做此考虑。

他来回衡量其中利弊,还是更偏向于迎战的。毕竟根据此前的情报来看,西军的兵力并不算强盛,和禁军不过相当,兵器甲仗也是平平,并不如禁军精良,尤其是敌军主帅张方,更非西军中闻名的宿将。虽然禁军疲惫了一些,可从种种因素来看,优势还是站在禁军一方,获胜的把握就算没有八九成,至少也有六七成。

唯一让司马乂深思的,便是士气问题。他将刘羡拔擢为太尉,解除其兵权,将其架空,对军中士气到底会有一些影响。可这个影响有多深,他难以把控。

最后还是司空司马越私言道:“殿下,松滋公才刚刚晋升太尉,若此时不战,军中将如何议论过往功劳?”

言下之意是提醒司马乂,这是他独领禁军的第一战,若是此时避战,军中必会将过往的功劳都归结于刘羡,而腹诽司马乂无能。那司马乂试图整顿禁军、重申权威的想法,自然也将遥遥无期了。

也正是这句话,促使司马乂下定决心,率军返回洛阳迎战。

不过在迎战之前,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手头事务的处理。

虽然眼下还没有迁都,但司马乂还是做了迁都的准备,先取缔征东军司,转而打算在许昌建立河南行台,先将皇太子司马覃留置此处,然后以朱虚公刘暾转任大都督,灵州公傅祗为尚书仆射,西华公荀藩为车骑将军,吴王司马晏为东中郎将,四人负责整顿二州民务,接应禁军补给。

然后是削除刘羡对禁军的影响力,此前刘羡在洛阳时,安排的部分军官,包括傅畅、郗鉴、桓彝在内的前司隶府成员,全都被转入太尉府,担任参谋闲职,而不是直接参与军事。腾出来的部分军官位置,则由诸王府瓜分,以此来尽可能减小解除刘羡兵权带来的影响。

当然,还是要考虑到北军有可能插足战事。故而他任命后将军王粹为兖州刺史,专门监视北军动向,同时负责与徐州都督司马楙、青州都督司马炽的协商,督促他们派出援军。当然,其中也有王粹与刘羡是好友,不欲他参加战事的考虑。

就连范阳王司马虓,司马乂也废物利用,强制他返回幽州的范阳封国,以此来牵制征北军司可能的动作。

最后被纳入考虑的,才是如何消化河塬大营的一万西来义军。这一万关西骑兵以及松滋营,和朝廷的唯一联系便是刘羡,稍有不慎,便会将他们逼反。若逼得他们去投奔征西军司,那无疑将会是一大败笔。

于是这段时日,司马乂反复派人前去接洽,先去通报了刘羡升任太尉的消息,通知索靖李盛等人前来合营。索李等人自是不肯,都要求刘羡回来带兵,而司马乂对此则顾虑重重,自是不愿。

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司马乂只得召集幕僚商议此事。中书郎裴邵献策说:“骠骑,既如此,何不遂了他们的心意,干脆将太尉放回军中。”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司马乂问道:“哦,你要放虎归山?”

“当然不是。”裴邵从容不迫地笑道:“放还太尉之时,骠骑可另派一人,率万众随行合营。如此一来,骠骑名为放还,实为挟持,那些西人必不敢轻举妄动,骠骑便也能设法指挥了。”

“而一旦太尉有不轨之举,坐实了他谋反大罪,我等便可将其就地斩杀。这万余西人不及反应,无论是逃是反,都躲不过我们的眼睛,也可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这确实是一个办法,司马乂不禁颔首,只是要执行此事的人,必须要绝对信得过才行,该用谁呢?

这时司空司马越主动说道:“殿下,我去最为妥当。”

司马乂先是一愣,随即意识到,确实是司马越最为合适。虽然司马乂并不认为,司马越是绝对的忠臣,但此前他告发刘羡在先,是绝不会与刘羡沆瀣一气的。有他在一旁监视,刘羡确无逃脱的机会。而且两人同为三公,一起用兵决策,名义上也说得过去。

想到这,他最终决策道:“那就这么做吧。司空负责此事,这些西人,便让他们做迎战的先锋。”

如此计议完毕,将商议的结果按各道诏令颁布之后,禁军自荥阳开拔,重新踏上了返洛之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