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晋庭汉裔TXT 百度知道 > 第八十八章 渐生嫌隙(第1页)

第八十八章 渐生嫌隙(第1页)

与此同时,在大河南岸,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以后,刘羡却没有立刻率军返回成皋关,而是继续停留在河塬大营内,一连数日没有动作。

原因不难理解,刘羡虽获得了这一战的胜利,可战前被出卖的阴影,却不是能轻易消除的。

须知自己刻意在战前进行了保密,当时议事的时候,在场一共仅有三个人,分别是刘羡、毛宝、司马乂。可这份计划为什么还会被陆机所知,并一度将自己逼入绝境呢?答案不难得出,那就是有人泄密。

刘羡自己严格保密,是确凿无疑的。而毛宝是刘羡亲随,又随自己亲陷险境,既没有机会泄密,也没有动机泄密。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是司马乂那边出了问题。

李盛就此事分析道:“若是骠骑那边出了问题,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骠骑身边有人泄密,是骠骑无心为之;另一种则是骠骑自己泄密。”

“若是前者,只要能抓住间谍,自然就能解除误会;可若是后者,那就不堪设想了。这就意味着,骠骑对主公已起了猜忌之心,若这么回去,很可能就会……”

李盛没有明说,但他用手掌做了一个割喉的手势,其意不言自明。

他最后对刘羡总结道:“主公,当下不该急于与骠骑汇合,而是先以休整为名驻留此地,等明白骠骑那边的心意,再决定去留不迟。”

这也不是李盛一个人的想法,事实上,其余义军军官也有此疑虑。哪怕再迟钝的人,在经历如此离奇的战情变化后,也能感觉到一些猫腻。如索靖便来与刘羡道:“骠骑是否是看我等是关西人,对我们怀有猜忌?”

刘羡安抚一番后,索靖又说:“我们远赴千里来支援朝廷,并没有别的想法。若是眼下这种危急情形,朝廷还搞什么内斗,那真是大势已去了。”

因此,义军众军官也都对朝廷产生狐疑。若朝廷不能很好地将前后原由解释清楚,大概他们宁愿返回关西,也不愿在朝廷命令下作战了。

出于这些考虑,刘羡便没有立刻返回成皋关,而是一面在河塬进行休整,一面遣孟讨过去与司马乂联络。按照李盛计策,想等探清他的态度后,再做下一步的决定。

而在南路军司马乂这边,按照事先计划,他们对征东军司的战事,也成功获得了全胜。

正如事前所料,在完全洞悉了东军大营布置的情况下,背后又没有征北军司的顾虑,司马乂以精骑趁夜直取司马虓帅帐,顿时激起东军大乱。范阳王司马虓夜中不知具体情形,只听得人呼马嘶,很快就吓得落荒而逃,不知所踪。其余各部没了主帅,也就失去了抵抗的理由,不过一个时辰,便理所当然地便向司马乂投降了。

整场战事下来,双方损失甚微,死伤合计不过两千人。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司马乂接管了征东军司。

随着次日一早,禁军在周遭搜索,在汴水旁的一户农家中捉回了仓皇失措的司马虓,并将其擒送回大营后,战事结束了。这也就正式宣告,在残破的荆州之外,朝廷重新取得了豫州的控制权,其权威得到了进一步重振。

此时孟讨作为使者向长沙王报捷,通报北路军于蟒口取得大捷的消息后,全军上下更是一片欢腾。在众人看来,接连两次取得大胜,无疑是一举扭转了朝廷此前的不利局面,未来的前景自然是更加光明。

但高兴的时间并未持续多久。当军议之上,孟讨说出北路军夜中中伏,是绝地求生,被迫反击的时候,军中诸将的脸色无不剧变。

而当孟讨说出刘羡推测,认为军中有成都王间谍,希望长沙王查明请求时,帐内已是寂寂无声。众人都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洛阳禁军走到今天这一步,之所以能够战无不利,离不开长沙王与司隶校尉的亲密无间。若是此事为真,那毫无疑问是一场新的朝局动荡。于是视线一时间都聚焦于司马乂脸上。

众目睽睽下,司马乂面色丝毫不变,他回答说:“竟有此事?我必从身边严查!给刘府君一个交代。”

结果次日就出来了,说内间是长沙王身边有一个叫任秋的亲卫。任秋是从常山国就跟过来的老卒,他虽随长沙王多年,但家里的其余三个兄弟都在征北军司从军。而陆机通过其兄弟联络,对其许以封侯,便策反了任秋,得知了军中机密。其有同乡三人,俱为同谋,为其通风报信,经清查之后,四人对罪行皆供认不讳,当日便斩首处死。

第三日,司马乂便将任秋等人的尸首,连同他们的供状,一并送到河塬大营,并请刘羡早日前来荥阳县内汇合。

这勉强算是一个交代,但刘羡看到这个结果后,心中却无法接受,因为这个结果根本经不起细究。

首先,这些人的供词里就有疑点。按供词上的说法,任秋是司马乂的亲卫,他是在刘羡和司马乂商议的时候,于帐外侍立时窃听到了密议。可刘羡记得很清楚,当时几人说话的声量并不大,司马乂的营帐又是个可以容纳上百人的大帐,任秋在帐外竟能听得一清二楚?刘羡难以置信。

而且司马乂处理得太快了,一般来说,查案,抓人,审讯,招供,验证,处刑,一整套流程走下来,怎么也要四五日。可司马乂竟然一日就全办妥了,而且送到刘羡面前时,犯人已全是死人,刘羡拿着供词,连询问验证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判断是真是假呢?

刘羡本来还想,或许司马乂是真不知情,只是对身边的几人保密不严,有了无心之失。哪怕他有不杀人的苦衷,只要对自己解释清楚,那相关人员从轻处置,刘羡也不是不能接受。

可司马乂却采用了这种敷衍的方式,这让刘羡很是悲哀。看来,这位长沙王真是对自己产生了提防,他就算没有亲自参与此事,至少也是知情人,并且选择了包庇。

既如此,面对司马乂重新合营的要求,刘羡便不能轻率答应了。他私下召集李盛、诸葛延等人商议,叹息道:

“骠骑不存杀心还好,若真存了杀心,我就这么带兵过去。那他是君,我是臣,君要臣死,左右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就算我有十张嘴,恐怕也说不清道理。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这么说的时候,刘羡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之前他与司马乂,可谓是合作无间,那么艰难的一段时间都走过来了。可不过短短的几日内,两人的关系就败坏到这一步,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