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晋庭酒店 > 第九十一章 张方入京畿(第1页)

第九十一章 张方入京畿(第1页)

自从黾池之战结束后,张方滞兵弘农,久无动作,以致于世人几乎要将他遗忘。

毕竟关东大战,双方共起数十万大兵,连营数十里,甲光曜日,旌旗如云,一旦轻兵野战,死伤动辄达上万,尸骨盈野,血流成河。如此惊心动魄的会战,自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并且大部份人都下意识地认为,关东决战的胜负,便将决定赤县九州的命运,恰如当年曹操与袁绍的决战一般。

而如今的局势发展,似乎更加佐证了这一猜想。征北军司既败,司马乂接管征东军司,对于整个被堵在弘农的七万西军,他们既无天时,也无地利,更无人和,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

甚至就连河间王司马颙本人都这么想,在邙山大战前,他连连催促张方出兵,欲要与陆机争功。可张方就是岿然不动,令他颇为不满,私下里一度有换帅的想法。可随着邙山大战与蟒口决战结束,司马颙在得知北军接连大败的结果后,已然胆寒了,他完全失去了获胜的自信,又去信问张方说:“若回潼关固守,是否能够阻挡长沙王。”

张方得信之后,将信件公示于众,诸将都得知了主君不欲再战的想法,又恰逢天降大雪,无论是天气和地势都已不利于骑兵进军,如此看来,这次东进又将无功而返,又到撤军的时候了。于是众人收拾行囊,准备率军返回关中。

宜阳皇甫商和新安何攀都得到消息,派斥候前去窥探,正好撞见征西军司拔营西返,大军在雪中浩浩荡荡地行进,只留下一地狼藉,相互印证之后,两人都松了一口气,根据种种迹象来看,此次大战应该消弭于无形了。

尤其是宜阳守军,他们备战两月有余,坚壁清野,生活过得极苦。此时得知征西军司已经撤兵,道路上又有冰雪阻塞,只道是高枕无忧。皇甫商便下令,从府库中拿出美酒与粮食,令全军上下好好休整两日。

殊不知,这不过是张方的障眼法罢了。早在撤兵之初,他就率先从军中抽调出了三千余骑兵,隐匿在郁山一带。这个调动,他瞒过了军中所有人,甚至瞒过了河间王,只有他自己知晓。而在等大部队都踏上返程之旅后,他于傍晚离开征西军司主力,仅率十余人前往郁山。

这郁山的三千骑兵,都是由张方亲自挑选的。与以孟观为代表的传统精兵建军思路不同,张方建军,并不强求将士的精锐,而要求绝对的服从。

他挑选一曲之兵,往往并不是以身高体壮为上,而是先挑选沾亲带故者。如此一来,一旦战场上有人临阵脱逃,什伍尽皆殉死,逃者也将因此无法返乡。同理,战场上有军官战死者,所部殉死;有抗命不尊者,所部殉死;有私斗互害者,所部殉死……在如此残酷的军法下,加上张方的重赏,士卒莫不唯张方命令是从,便是食人饮血,也等若寻常。

由此,张方自称这三千骑兵为虎师,以为天下无敌,仿若曹操当年之虎豹骑。而西军其余各部,却暗讽其为暴师,又以其常服褐衣,称其为狼骑。但无论如何,都不得不承认,张方此部骑兵,战力为西军之冠。

张方与虎师汇合后,他们趁夜冒雪前进,凡是沿路路过的村庄,遇到生人一律杀死,以此断绝消息。如此屠戮数百人,皇甫商在半道上设置的几个斥候,也因此为其所害,这使得他们奔行数十里,竟丝毫不露风声。

等张方一行人赶到宜阳城下时,还是在深夜子时,城里灯火辉煌却又静寂无声。原来,宜阳守军今日举行了晚宴,人们连篝火都忘了灭,就已经各自散去歇息了。在城楼上的士卒们也都困顿不已,基本没有人在城墙上巡逻,仅有的一小部分醒着的人,也躲在城楼内进行烤火。

张方虎师抵达城下,见此情形,可谓大喜,他们当即缚槊为梯,悄悄在城下搭了一个云梯,送百余人轻装上城。翻过城墙后,这百余人突然作难,将看守北门的城卫一举杀死,继而打开北门,放张方所部入城。

虎师将士一入城池,随即大呼大喝,四处放火,顿时令防守松懈的城内守军陷入混乱。大部分人根本没想到是敌军偷袭,就连主将皇甫商,在听到喧嚣时的第一反应,也以为是手下人喝多了发酒疯引起夜惊。

趁守军反应不及,张方率军先捉拿俘虏,拷问主将皇甫商所在,而后即刻率兵猛攻过去。结果正好遇上了出门查看形势的皇甫商,两者狭路相逢,张方一行人全副武装,而皇甫商毫无防备,情急之下,皇甫商令亲卫死命抵挡,随即单骑出逃。而随着主将的出逃,城内的守军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无非是睡梦中刚刚惊醒,就被这些关西的虎狼们驱逐屠杀罢了。

随着两个时辰过去,张方全面接管了宜阳城。这一战,他出其不意,大获全胜。仅以数十人的代价,就俘虏了六千余人,宜阳守军仅有千余人得以逃脱。而张方也没有安置降军的意思,次日晌午,便将这些俘虏尽数斩首,数千级头颅垒成京观,模样骇人至极。

而最重要的是,他终于打通了关中通往河南的道路。

得胜以后,张方遣使至陕县报捷,征西军司上下几乎不敢置信,司马颙再三确认后,可谓大喜,他夸赞张方道:“振武便是我的韩信、白起啊!”而后令大军调头反向,火速与张方会合。

此时在宜阳与洛阳之间,不过有新安何攀的三千守军而已。

何攀接纳皇甫商,得知宜阳失守的消息后,大惊失色。宜阳既失,再驻留在新安函谷关一带,便将沦为孤军。一旦张方自东西同时进攻,将无法守御。他只好放弃函谷关,一面向荥阳司马乂处传信,一面退守洛阳金墉城,等待朝廷的下一步命令。

司马乂得此消息,对皇甫商的守御不力,自然是极为恼怒,可恼怒解决不了问题,张方的大军也不会在原地等待。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摆在他面前:到底要不要坚守洛阳。

如祖逖便上表分析称: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与北军接连两次大战后,禁军已经濒临力竭的窘境。而相比之下,西军方获初胜,士气大涨,又兵精粮足,双方若接战,我劳而敌逸,纵使禁军乃天下强兵,恐也不易取胜。

因此,以保守起见,他建议司马乂弃守洛阳。

毕竟眼下朝廷已经取缔了征东军司,重新接管了兖州与豫州,与此前只有河南、荥阳两郡的局促情形相比,形势已经大为改善。洛阳固然重要,但那又如何呢?天子、皇后仍在身边,司马乂大可以将其丢给征西军司,迁都许昌。而后继续固守成皋关、鄂阪关等要地,待禁军休整完毕,兖、豫二州兵力作为后继,夺回洛阳,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罢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