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也是国家之福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前言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吃饭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每天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我想也应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人们,都拥有这个同样的希望和梦想。

然而,当世界进入2007年的时候,全球粮食危机也向人们走来。原本平静的国际粮食市场骤然形成一股汹涌的海啸,迅速波及众多国家。为什么全球粮食危机的海啸来得如此迅猛,何为粮食海啸的始作缘由和推动因素,一些正在遭受粮荒饥饿痛苦的人们并不完全清楚。与全球粮食危机的惊涛骇浪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3亿人口的中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稳定地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为什么这股粮食海啸袭到中国却黯然消退,中国手中之粮来自哪里,地球村的人们也并不完全了解。面对伴随全球金融危机而仍未见底的粮食危机,对这些事关人们吃饭问题的粮食安全大事,应该客观地告诉人们,真实地告诉世界。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指明了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去年以来,受全球粮食危机影响,一些国家粮食短缺,粮价飞涨,发生饥饿粮荒,最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不安。而中国由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高度关注吃饭问题这个最大民生,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近些年实现粮食连续“五丰五增”,手中有粮,食足民安。本书以全球视野,从分析事关粮食生产和供给的资源、需求、政策和制度入手,揭示全球粮食危机发生的始末及根源,再次印证粮安天下的真谛。

当下正在发生的这场全球粮食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演变;并非完全是粮食生产资源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而是有着深刻的政策和制度性因素。本书上篇《全球粮食危机》,研究概述了全球粮食危机发生的危害、根源及消除粮食危机的政策路径与前景。其中对粮荒如何威胁全球安全;发达国家巨额农业补贴如何使发展中国家弱化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美国以“烧”掉两亿人口粮的代价发展生物质能源,其背后政策和目的;发达国家推崇粮食贸易自由化,但却使一些迷信粮食贸易自由化的国家在粮食危机面前束手无策;一些跨国公司在粮食危机中趁火打劫,攫取超额利润等问题,书中作出了一些研究和讨论。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淡水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脉。为了全面反映全球粮食生产供给状况,本书还分别就世界耕地和淡水资源现状及潜力制约作了分析。

与全球粮食危机的暴风骤雨和国际粮食市场吃紧相比,中国显得从容许多,中国粮食供求平衡。这种从容背后的底气是中国拥有10000多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储备远远高于粮食安全警戒线。我们的结论是:中国手中有粮,供给充裕;中国政府手中有粮,应对从容;中国人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本书下篇《中国粮食安全》,结合中国粮食生产与供求实际,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和格局入手,就加快农业发展与“三农”工作理念创新、粮食生产重大跨越与加强农业基础、粮食稳定增产高峰期与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徘徊期与通货膨胀、现代农业建设与粮食安全、农业国际化与农产品有效供给、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等问题作了分析和论述。书中引用大量事实和数据,分析回答了中国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充满底气和从容的缘由、中国手中之粮从何而来、中国能不能养活自己等世人关注的问题。

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再次警醒世界,让人们在教训中得到启示,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审视全球粮食安全的一些重大问题。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有条件的国家应长期坚持粮食自给自足的方针,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不能让粮食和饭碗掌握在别人手里;稳定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必须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消除全球粮食危机,必须从解决相关政策和制度性问题入手,一些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和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质能源政策,是引发和推动粮食危机的一个重要制度性根源;巨额农业补贴冲击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农业,使他们削弱了粮食自给自足能力,而发展生物质能源烧掉了部分人口的粮食,又使他们增加了进口粮食的成本;粮食贸易自由化是把双刃剑,正是由于一些国家迷信贸易自由化,导致增强依赖国际市场粮食供给心理,大大弱化了粮食自给能力,使得他们在粮食危机面前束手无策;必须加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资源保护,工业化、城镇化一方面消耗生产粮食的耕地和淡水资源,一方面又增加粮食消费需求,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对这场全球粮食危机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全球应加强合作,密切协同,特别是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消除粮食危机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本书对上述问题,引用大量数据和材料,力求从理性和实证上作些分析。

中国2008:迎来丰硕的金色秋天。粮食生产在连续4年增产的基础上,又赢得一个特大丰收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中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而且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应该看到,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依赖粮食进口,绝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显现,农业跨国公司对中国粮市觊觎已久,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当前手中有粮的情况下,做到长远手中有粮,确保长远稳定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于北京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代序(1)

但愿苍生俱饱暖  (代序)

◎ *

“但愿苍生俱饱暖”。这是明朝杰出政治家和大诗人于谦的诗句。它生动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五谷丰登、吃饱穿暖的向往和渴望,深切表达了诗人体恤众生、忧国忧民的抱负和情操。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为实现这一美好夙愿而不懈努力和追求。

或许是因我多年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或许是我与“粮”字有着不解情缘,一读到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心中便燃起别样的心情:农业、粮食、收入和饱暖在脑际中萦绕盘旋,回忆、期盼、担忧和责任在心绪中交织起伏。在旧中国,战乱和灾荒不断,民众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食不果腹,何谈“苍生俱饱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精力。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状况,才真正实现了“苍生俱饱暖”的美好愿望。

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增长了4000多亿斤。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连续丰收,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2007年粮食产量再次登上10000亿斤台阶。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我国人均粮食、肉类、水产品、水果产量均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米袋子”供给充裕;“菜篮子”时鲜丰盛;“果盘子”品种丰富。农产品供给基本保证了目前人口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6%左右的淡水,养活了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历史性转变,不仅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历史性转变向世人昭示,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我国人口增加,粮食供给压力加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重道远。

好雨知时,哺农丰粮。在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犹如给广袤的农村大地送来了一场及时雨,农业和粮食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决定》强调,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决定》从战略要点、总体要求、基本思路、重大举措等方面,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认真贯彻《决定》精神,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做到长远稳定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要坚持实行中国特色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这是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有力保障。粮食和农业是人类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业仍属弱质产业,农业资源紧缺;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比较效益较低;而粮食等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面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长远稳定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实行中国特色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政策的基石。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维护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益。同时,要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及“四取消、四补贴”是强农惠农政策的基本体系,是新时期加快农业发展的有力政策保障。要不断加大实施力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提高扶持规模水平,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提供持久动力。

代序(2)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我国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单纯的传统农业由于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难以确保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难以应对农业国际化的竞争和挑战。只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才能创造更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强化农业的基础和作用,才能肩负起新时期农业的历史重任。因此,要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不失时机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建立健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丰粮于策。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认真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巩固提高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稳定发展。二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增粮于技。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提高粮食单产,以科技为增产粮食提供支撑。三是加强粮食主产区、后备区建设,藏粮于地。严格保护耕地和淡水资源。切实巩固粮食主产区,着力提高粮食核心区,大力建设粮食后备区,扩大和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建设粮食后备生产能力,以耕地资源和后发潜力保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四是健全完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储粮于库。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粮食储备政策体系建设,加强国有粮食储备管理,以储备保证粮食消费需求。五是保持和发扬农户储粮传统,备粮于民。实行粮食国家储备和农户储备相结合,增强民众特别是农民粮食安全意识,利用社会储备能力,增加社会粮食储备,以社会粮食储备补充粮食需求,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到千家万户。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这是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基本前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目前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进入一个艰难的时期。难就难在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的资源制约日益加大,面临着资源偏紧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的丰足资源、廉价成本时代已成过去。我们越来越感悟到,人类在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自身的同时,由于一些观念和取向的误区,也在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毁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一些地方,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一方面不断增加粮食消费需求,一方面又在减少发展粮食生产的资源,造成粮食产量增长率低于消费需求增长率。应该看到,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还是以增加农产品消费需求为前提的;现时期的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又还是以增加农业资源消耗为基础的。这是中国乃至全球吃饭问题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因此,确保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动摇农业基础地位,不影响现代农业建设。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保护淡水资源,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要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为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提供有效资源供给。

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方针。这是长远稳定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重大策略。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同其他商品不同,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政治性;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战略性。粮食生产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产业,必须坚持实行粮食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方针。要毫不放松地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越是农业连续增产丰收,越是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越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决不放松农业生产;越是农业国际化不断推进,越是农业对外开放逐步扩大,越要加强国家粮食生产体系和储备流通体系建设,把粮仓和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