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古诗寒门 > 第32部分(第1页)

第32部分(第1页)

小草家的百亩农田丰收在望,首次买的二十亩地里分别种了十亩番薯、十亩土豆,第二次买的八十亩全种了麦子。加上荒台子几乎是家家户户都种麦子,因此,放眼一望,满眼是无边的金色的麦浪,和着那葛色的农人的脸上笑着露出的白色的牙,真是晃花了骄阳,晃醉了人的心田。

从旱灾的阴霾中硬挺过来的农人,如今的生活已是有条不紊。受过了灾难,走过了苦难,人们成长了,成熟了,沉稳了。他们对生活有了更现实的理解,活着的每一天都要开开心心,都要勤勤恳恳,都要认认真真,都要和和善善。

那真是: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人不懂得彩虹的美丽,没有经历过饥慌的人不懂得粮食的珍贵,没有经历过分离的人不懂得相聚的喜悦,没有经历个生死的人不懂得生命的的宝贵。

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人们历经困难的折磨,把力量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转换为互相信任与和睦相处,也更珍惜彼此的友善,珍惜这份今世的缘分。

荒台子的人们对今年的夏收看得尤为隆重。荒台子如今已经有十二户人家,三十余人,其中,男劳力十一个,其他的都是妇孺,但是如果加上每家的父母兄弟,收割的队伍也是非常的庞大,也会十分的热闹。

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里,荒台子的人家开始了夏收,每户人家都是男人们负责收割,妇女们负责做饭等家务。割下的麦子就近挑到石板铺就的柳荫路上,因为柳荫路作为晒场,已经分隔出每户的位置和范围,所以收割与晒场上的工作进展的都十分的顺畅。这时候的孩子们发挥出了他们的优势,大人们把好动的孩子们打发到晒场上,看护收割下的麦子,主要还是赶走啄食麦子的鸟儿们。大人、孩子各显本领,各司其职。

苏家的土地多,苏老爹直接做了决定:苏家老大、老二负责自家的夏收。他自己、苏有义和苏老六负责从苏老六开始收割,然后是苏四妹、五妹、苏老爹,最后是小草家。

今年苏家的夏收依然是请来短工帮忙,因此,苏家在荒台子的夏收与其他人家的夏收几乎是同时完工。只是,这不包括小草家。

当苏家村的夏收接近尾声的时候,小草家的夏收才进行到一半,虽然比大部分的人家晚了一些,但好在老天作美,依然是阳光灿烂的好天气。而且,荒台子的柳荫路就完全成了他们一家的晒场,这样的效果是小草和苏有义初始就设计好的,这样显得稳稳妥妥,不慌不抢,既首先照顾到大家的利益,也顾及到自家粮多的实际,充分发挥出柳荫路的最大效用,最终大家受益,结果是大家乐见其成。

熬过了灾难的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又是夕阳西斜,夜幕四合时分,苏家村家家户户的屋顶上冒出了伴着饭菜芳香的炊烟,以及大人们爽朗的唤儿吃饭的高呼声,呈现出一派欢乐的农家喜人景象。伴着这喜悦,旱灾的阴影缓缓的随着潺潺流淌的河水正渐渐远去。

无论以往怎样,人们还要继续生活,还要继续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就是生命的哲理,未来太值得向往,人生的目标永远在实现它的过程中才能现出无限的魅力,牵引着芸芸众生一辈又一辈、前赴后继、生生不息的去孜孜以求,达成人们自己这一生的心愿,这就是生命的奇迹。不管世界如何变换,这样的求索无法阻挡,不可撼动。

夏收甫结束,苏家村的人们便以最快的动作还回他们借苏家的麦种,苏老爹代表苏家大大方方的收了下来,虽然苏家不缺这些粮食,然而这样可以换来受者的安心,使彼此都感受到是这样的理所应当,应正了一句老话: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出的人和接入的人因为如此而心安理得,无债一身轻在任何年代都是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常态。

小草家这一季的粮食产量不是很高,麦子每亩三石左右,获得小麦共有两万五千斤,留下五千斤的粮种和日常的口粮。小草家卖粮获银二百两,除去成本,获利一百三十五两。其它的番薯、土豆另算,在这个时代应该富为地主了。只是,这些对于小草夫妻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儿,因为之前他们的家资已经积累了两万有余的财富,这些财富苏有义藏得好好的,更是除了他俩,没有任何人知道,这是小草汲取上世炫富遭妒的经验而为。目前,他们家也算是低调的隐形富豪吧。

因为今年不用交租税,农人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而夏粮的丰收,更是刺激了大家的种植热情,其直接的效果就是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种植热潮。

这样的种植热情,导致了苏家又成了苏家村的风向标,人们把目光投向苏家老爹和苏有义。苏老爹喜爱面食,所以侧重种植麦子和玉米,苏有义则偏重种植番薯和土豆。于是,苏家村人大部分跟随苏老爹,荒台子人都跟着苏老三种植了番薯、土豆(这两样的种子是小草家提供的,依然是收成后还回来种子)和玉米,小草认为玉米是很好的粮食,而且产量高,人、畜都可以吃,还有营养。

已经有了经验的农人们驾轻就熟的很快在种植季节完成了秋粮的播种,好在此时风调雨顺,庄稼长势良好。小草家的土地被苏有义打理得井井有条,无需小草操心。苏家人的土地也被苏老爹安排得妥妥帖帖,毫无差错。

没有了担忧的人们传承着勤劳的优良品格,一下也闲不住,忙完了地里忙山里,这不,大批的人涌进山林,寻觅大自然的馈赠。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山货被寻了出来,有些被留在人们的家里或吃或用,有些被卖掉换为其它的物品。或许是大旱之后有了充足的雨水,山林里的东西也特别的多而丰富,所以,凡是勤劳的人都从山林收获了喜悦。

欢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仿佛刹那的一瞬间,秋收的季节来到了。小草现在已经怀孕九个多月,这次依然是怀的双胎,眼看就要临盆分娩。所以,这次的秋收,苏有义请的短工比之前多了一倍,好在老天真的很照顾,连续二十天的艳阳高照,使得小草家的秋粮及时收完入窖,还没有把粮食卖出去,小草分娩的阵痛就出现了。这次,苏家老娘忙前忙后的坐镇指挥,请来技术和口碑都很好的稳婆给小草接生。

有了第一次的生产的种种,形成了小草习惯性的顺产,这次的生产过程依然很快,羊水破了后,半个时辰里俩胎儿就呱呱坠地,是俩丫头,这可喜坏了苏家爹娘和小草夫妻,盼的就是闺女。有儿有女才算“好”。

☆、第四十九章正轨

随着小草双双闺女的诞生,小草家的生活与全朝百姓的生活一样,步入正常轨道,故而俩闺女得名安安、乐乐。

世上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可谓怪事朝朝有,本朝特别多,这好的怪事被小草有幸中奖遇到。自从旱灾之后,难得天公作美,几十年风调雨顺。加之朝廷推行休养生息,农事空前发展。

全朝百姓温饱有余,故而读书之人大大增加,才子、大儒、名家、技艺、匠人可谓人才辈出,全朝经济繁荣。

朝廷边隅稳固,四邻小国甘心称臣,与朝廷俯首交好,使得满朝政治清明。

各国商旅频繁往来,商品交易活泛。富贵之家收藏古董蔚然成风。

社稷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达、商业的繁华,带来了人口的迅速增长,这可是了不起的贡献。历朝历代,民族的繁荣和生生不息是政治智力和经济治理的最终目地。如果没有民族生灵的延续,试问政治治理和经济治理还有何意义?所有的折腾,只是瞎折腾,毫无意义。因为一个混沌而没有生命的世界就只是一个气的存在而已,那或许就是莽荒世界。

这个时候,老皇帝宇文武德已经去世,新皇为帝,称顺丰朝。朝廷推行大治政策,以图达到天下大治。

新政策的实施,大而快的推动了全朝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双溪村的林家在发达之后,联合村里的富户,捐银出资兴修水渠,全力探究农桑之事,带动双溪村乡民脱困致富,家家户户衣食无忧。大兴读书之风,新建书堂,为鼓励村民送子读书,免去其束修。晨、夕之时,处处可闻书声朗朗。谁又能说清楚,这些后生里不会出几个国之栋梁。

苏家村却是另一番作为,在小草套用上世“要想富先修路”观念的鼓动下,利用村民自愿捐献的银子,首先自愿捐资整修了苏家村到镇子那两公里的道路,现在这条路修得宽宽的平平的,为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深得民心。

除了科学适时的四时农耕,苏有义代表苏家(其实是小草)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实施庭院经济,家家户户利用房前屋后种花种树栽草药;森林利用与更新,砍伐一棵树木栽种三棵幼树苗,而村子周边的森林保护起来,不能砍伐,用以保持水土,保护农田,保护村庄。富裕起来的村民自觉响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