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北宋清泉奇案山歌 > 第31部分(第1页)

第31部分(第1页)

少年止步了。江火中,他看起来有点瘦弱,十二、三岁的样子,个子已经很高,模样清秀,穿着浅色的长衫,板着脸,缺少少年人的活泼,可是双眼充满了灵气。那双目神采比江火更加明亮。

老翁下了船,给了少年鱼儿。鱼是略带金色的,像是富人家养来赏玩的。很难想象江水中有这样的鱼。

少年接过鱼,迅速弯腰放入水里。

“哟哟,好端端的为什么放了呢?”

“为何不放呢?”少年用他清澈的眼睛看着鱼,鱼儿在水中扑腾一下,慢慢的游到黑色湖水之中。

老翁一撇嘴:“拿去养不好看吗?金的呢。”

少年摇摇头:“总有金色的东西,我又何必据为己有?这鱼这么小,小鱼是不应该钓的。”少年沉默片刻,问道:“你怎么钓的?”

他仰着脸,带着一丝好奇。

老翁笑道:“用芦苇啊。你觉得钓不上来吗?”

“不用钩是不可能的,芦苇卡不了鱼的喉咙,”少年哼一声,“姜太公不也没钓上嘛,他用的没有钩的鱼竿儿。芦苇不仅没有钩子曲折,而且太过柔软,根本承受不住鱼的力度!”

“哈哈,你小子不懂‘柔弱胜刚强’,你的书念到哪里去了?芦苇这么软,却是有韧性的,鱼的口儿很小,说是打结,哪里是单纯的打个结?不得同打结发丝一般精细,鱼儿可以恰好咬住,也可以正好卡喉,才有可能钓的上来。多一分一毫也是失败!芦苇,它不硬,却有韧劲儿,没有钩子,谁又说不可以呢?”

少年低下了头,用脚踩踩水花,哼一声道:“我不信。”

“我昨天教了你什么?背下来了吗?”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老翁笑道:“傻小子啊,你是真不懂。”

老翁弯腰开始装篓,慢吞吞道:“蛇打七寸,苇也如此。在适当的地方曲折,在适当的地方缠绕,苇也可以变成钩,这是人为。芦苇的软命是老天给的,人要用它捕鱼当然要略做点改变。只是如何做,做在哪,就因人而益了。你这傻小子做不到呗。你师父我就能做到。”

“人不能违背自然,但是可以通晓自然规律做出改变,这是人的胆识和智慧呢,傻小子你懂吗?”

少年头一偏想了想,随后低下头没说话。

他不懂,但不想承认。

“一看就是个不信邪的傻小子。”。

老翁可不是普通人。他通晓这水边飞鸟的习性,岸边的芦苇的特点。他了解太阳,也了解月亮,了解江水下的鱼儿,了解植物的呼吸与星辰的运动,了解漫天夜色在何时吞噬的万物。

老翁把手里剩下的芦苇递给少年,“不信天,自然信人。回去自己试试。”

少年接过芦苇,这是老翁递过来的一根特殊的芦苇,从鱼的嘴里□□,还带着血丝。它不长,上面有一个细小的结,长的特别奇怪。少年想借江火看个清楚。

不像吉祥结,长的竟然像龙须钩。

少年痴痴的看着,而老翁却突然开口了。

“厢泉,你知道你名字的含义吗?”

少年点点头:“我只听师母说,厢泉,是师父酿的一种酒,可是……而我的姓,取自《易经》。”

老翁点头,又顺手拿起一根芦苇。

“厢泉酒,这是东厢房的泉水所酿的酒,很普通。以泉为名,酒却是本质。执着之心如烈酒,淡泊之性如清泉。你师父我一辈子就呆在这乡下破屋子里,研究几本破书,没什么作为。可是你……不一样。过几年之后,师父老了,走不动了,你就替师父出去跑跑。”

少年愣了一下,芦苇在他的手中随风摇摆。

“我……去哪?”

老翁慢悠悠道:“中原,西域,想去哪去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