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彼得大帝夏宫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如果说,他的大多数战友把攻占亚速视为令人快慰的结局,彼得却认为这仅仅是同土耳其交战中的一个插曲。去黑海的出海口依然未通,刻赤海峡仍由土耳其的工事防守着。因此,必须加速建造新的战船,雇用新的专家,要派遣俄国绅士出国学习航海技术。根据这一想法,50名贵族出身的子弟被指定移居国外。其中有23人已有亲王的爵位;有些人已经成家,为一家之长。这又有什么关系!他们必须服从沙皇旨意,丢下妻子儿女,身边只许带上一个随从,自己出钱到意大利、英国、荷兰,到遥远的土地上向当地人学会使俄国成为欧洲最强大国家所需要的一切!

一经宣布要以流放国外作为完成学业的措施时,贵族们陷入了一片惊慌。但是,任何乞求也无法改变彼得的决心。不论是年岁小的,还是年岁大的,这些未来的留学生,都必须准备行装,到异教的国度去生活。

他们只有拿到了教师的合格证书,才能被批准返回俄国。如果有谁提前回国,沙皇就将没收其全部家财。

在离别之际,被丢下的妻子们穿上象征着戴半孝的蓝色服装为他们送行。也在这同一时刻,彼得宣布,他将亲自参加“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各国,了解那些国家的科学进展情况,争取在军事上与外交上得到这些国家的协助,以便反对俄国的世敌。

现在,他在亚速打败了土耳其人,因而完全有条件昂首挺胸地去拜见他的兄弟——其他国家的君主们。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微服访欧洲(1)

占领亚速是一件极端轻率的危险的事,它惹出了俄罗斯跟整个土耳其帝国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而俄罗斯仅有的一点力量,却只够对付一个小小的要塞,这在亚速战役中彼得和他的将军们是了解得一清二楚的。现在他们不想征服别人,只求在土耳其万一从海陆两路进攻俄罗斯的时候能保全下来。

必须出去寻找盟国,用最快的速度来改善和装备陆军与舰队,按照新的、欧洲的形式来改组那完全生锈了的国家机器,以及弄到钱,钱,钱……

这一切只有欧洲能够提供。

需要派人到那边去,而且必须去!

彼得在筹备“高级使团”出访时,深知这意味着同传统旧习决裂。在他之前,只有一位君王——基辅大公伊兹雅斯拉夫贸然穿越国界到祖国以外的其他地方。他于1075年拜会亨利四世。自此以后,莫斯科历代君王都紧闭国门,还严禁自己的臣民去国外。西方国家却不同,不严禁自己的臣民去国外。

对西方国家人来说,出国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对一个俄国人来说,想跨越国界本身就意味着背叛。在俄国,任何出走都必须引起怀疑。

1672年发表的“卡里斯勒大主教三次出访记”这样写道:“俄国人不得离开自己的国土,因为到了国外,他们将学到其他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染上其他国家人民的思想见解,从而产生冲破奴役枷锁的念头。”

1696年12月6日,当沙皇向杜马宣布其出访计划时,大多数贵族均表示无比惊愕。

对俄罗斯伟大的君王来说,远离自己的国家,远离东正教的光辉,到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居住的异乡去遨游,这岂不是有失于自己的身份吗?吃异国人的面包,这岂不是有失于自己的尊严吗?贵族和教会试图提出软弱无力的指责,但彼得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一定要同外国建立联盟关系,一定要学会各种技艺。

“高级使团”决定出访阿姆斯特丹、柏林、维也纳、罗马、哥本哈根、威尼斯和伦敦。唯独不去法国,因为路易十四支持土耳其人,还试图在波兰的王位上扶殖自己的傀儡。

使团中将包括三个大使:勒福尔任首席使团长,还有费多尔·格罗万和沃兹尼津。这三位大使每人将携带12名绅士和2名年轻侍从作为随员。

此外,随团同行的还将有35名“志愿者”,他们所负的使命是与外国人接触,向外国人学习。

这些“志愿者”当中有一个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人,这便是沙皇。他将以此化名隐匿自己的身份。这样,他既可满足自己故弄玄虚的癖好,又可借以掩饰他不习惯于官场活动的固有弱点。他将混杂在人群当中,指挥一切,观察一切,学习一切,而不被人们所发现。他严禁向外人透露他的身份,违犯者以死罪论处。为此,将加强对邮政的检查。凡是送国君的信,一律要投寄在彼得·米哈伊洛夫的名下,信里也不能使用夸张的敬辞。彼得·米哈伊洛夫在出访期间为通信使用的特别玉玺具有这样的图案:一个在海军服役的木匠,周围是木匠工具,边上写着:“我的身份是学生,我需要老师的教导。”

使团随行人员还将包括3名翻译、1名跟班随从、3名宫廷内侍、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厨师、神父、2名金银工匠、6个吹号手。另外还有大批仆从、60名身材魁梧的士兵、4个侏儒、1只猴子。最后还有一名商人,他的任务是保管数量极大的貂皮箱子,如果使团携带的几箱金子不足以支付旅途开支时,则将靠出售这些名贵的皮货来填补用项。

微服访欧洲(2)

食品方面,将用车装满大量面粉、鲑鱼、鱼子、熏鱼、蜂蜜和大桶大桶的伏特加酒。

一件意外事故耽误了他们的行期。

顿河哥萨克中揭发出一项阴谋,为首的是齐克列尔上校,当年彼得在圣三一修道院的时候第一个率领射击军团去投奔的就是他。彼得怎么也忘不了此人是索菲娅最宠幸的亲信之一,因此坚决不相信他的谄媚奉承。

攻下了亚速以后,他派这个齐克列尔去修筑塔甘罗格要塞,到了塔甘罗格,他发觉哥萨克人对强制劳动非常激愤,齐克列尔马上倒向他们,跟哥萨克人说道:“现在国内混乱不堪,因为皇帝就要到海外去,而且派我们的敌人,那个该死的外国人勒福尔当他的大使,还为这次出使带去了很大一笔公款。……皇帝十分刚愎,什么人的话他都不听,一心贪图*和娱乐,净做些叫人悲痛和伤心的事情,把国库里的钱白白地花掉。夜里,他常一个人到德国女人家里去;暗中窥伺他、用刀干掉他是很容易的。干掉了他,那就不会有人来妨碍你们,那样一来,你们还可以选一个沙皇,如果乐意,你们选我也不妨,我拥护旧教,而且喜爱淳朴的、出身寒微的人。”

勒福尔在日耳曼村自己的家里举行了告别宴会。

席间,两名射击军成员紧急求见沙皇。他们向沙皇报告,有人要谋杀沙皇。据知,反叛者的首领是射击军上校伊凡·齐克列尔,此人过去是拥戴过索菲娅的。

沙皇勃然大怒,他冲出宴会厅,跑到齐克列尔家,下令将他逮捕,严刑审讯。

齐克列尔全部招供了。他们确实企图谋害沙皇,作为对他的“反基督”行为的惩罚。在沙皇死后,他们将拥戴沙皇的幼子阿列克谢登基,并请出索菲娅摄政。

沙皇大为震惊。难道那些可恶的射击军将永远在暗中指责他从事的改革,怀念他们在索菲娅女沙皇时代所过的美好生活吗!法庭判处了齐克列尔磔刑。其余的人也被斩首示众。

他认为,为了能勇往直前,必须在俄国人民的脑海里树立起更为强硬的形象。他下令挖出伊凡·米洛斯拉夫斯基的遗骸——尽管此人已死去12年之久,他的阴魂不散,总是使人回忆起1682年射击军进行的那次可怕的叛乱。

在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兵营的广场上,士兵们排成一个方阵站在那儿,瞄准了火枪。军鼓在擂着。中央搭起一座平台,上面放着一副绞架,旁边站着那些将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