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重回永乐时代 笔趣阁免费阅读 > 第41部分(第1页)

第41部分(第1页)

洋的事,王动问的很细,潇湘记虽然在京城和浙江也有生意,但都是在大的府城,倭人不会影响到那里。至于军队,锦衣卫的结构之类的东西,这位大掌柜显然很白痴,什么都不大清楚,大掌柜怎么会对这种东西有兴趣的,怪了,商人是不能应举入仕的。不过李真感觉到与王动相处还是很爽的,能感觉的到王动不是一个粗人,但与他这个粗人,居然还有很多话讲,自己喝酒骂娘,大掌柜也是闻之一笑,且对于很多行军作战的东西,大掌柜居然也能蜻蜓点水,说的李真也是打心眼里佩服。当然了,他是不会知道,王动小小的卖弄了一下几十年后戚继光对倭作战的知识,其实那会还不大需要,永乐帝这会明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骑兵虽然比洪武帝时期要差些,但总体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还有一点让这个李真奇怪的是,大掌柜显然是在有意结交他,要知道,李真本人在京城也是知道潇湘记的名头的,但京城潇湘记,他是不大吃的起的,偶尔去吃一次,也不知那掌柜的是谁,更别说王动是大掌柜了。当然他不知道王动为什么要有意结交于他,一日他酒后真言,自己在锦衣卫干了一年多,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做锦衣卫很威风,但他自己当了百户后,现不是那么回事,里面的人事太复杂,还不如当初兵营里自在,而且他已经托人走关系,再回兵营去,他毕竟与倭人交过手,还与郑和一起去过东洋,他想等郑大人回来后,走走关系,还是回去兵营,然后与郑和下西洋,他的这个决定,是王动结交他的重要目的。

离了襄阳,李真还要往西,但王动要南下了,两人作别,这会两人已经处的象兄弟一样了,王动是有目的的,象李真这个人倒是很坦诚。最后王动送了一个潇湘记的牌子给他,这种东西,只有潇湘记张家的人才有。

注:郑和使日本时,日本国曾经进贡,马四匹,散金鞘柄大刀2把,硫黄一万斤,玛瑙大小二十块,贴金屏风三副,黑漆鞘柄大刀壹百把,枪一百把,长刀一百把,铠一领,砚一面并匣,扇一百把。

………【第二章 风起潇湘 第八十节 辽王戏曲】………

如果说这会大明朝的藩王还有几个王动是有兴趣交往一下的,那么这会在江陵府的辽王绝对能排的上。稍微注意一下,大家可以现,朱元璋的儿子还都是很厉害很能干的,燕王,辽王,宁王,谷王,楚王这几位王爷当老头子朱元璋在的时候,个个都是能领兵干仗的,还都是拱卫一方的将才帅才,辽王宁王手上的部队更多,宁王不提了,靖初始便被绑架,可怜的朵颜三卫,一借不还,辽王可是个老实人,本来就藩于辽东广宁,燕王起兵后,建文帝怕他跟着也闹事,于是诏他回京城,他老人家还真的就回南京了,从水路回来了,结果就这样,他侄子还是不大信他,不象谷王,至少还给了个城门让他去守,结果,这个辽王里外不是人,燕王上位后,觉得当初你没有好好配合我,也不大爽他,于是迁藩于江陵,辽王府的宫殿本来是原湘王的旧宅。想当年建文帝搞湘王朱柏的时候,他没有象整周王那次直接布诏书定罪,而是派人前去讯问。朱柏是个颇有文才武略的人物,自尊心也很强,他既不愿像周王那样被废掉王爵,也不愿意像燕王装傻装B,对侄子皇帝卑躬屈膝。又怒又怕之下,竟然“阖宫”,一把火烧死了自己和全家,辽王这会被永乐帝配到这满园亲缘鬼魂的地方,其心境可想而知。当然了他老人家也没闲着,没事就在家整整词诗,玩玩戏曲,好在那个年代,元曲经过整个大元朝文人的大力运营,达的很,下至黎明百姓,上至高官贵人,特别是明朝自朱元璋起,个个皇帝好象都是很喜欢戏曲的。就王动所知,这个辽王结局不是很好,被永乐帝后来搞过一次,弄到护卫仆役只准三百人。唉,这年头王爷也难混呀,朝不保夕。

江陵,读过书的都知道“千里江陵一日还”,古称荆州,江陵这会是大明朝荆州州府所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前人称“七省通衢”。王动到了江陵府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也没好玩的,直接去了三湘客栈,结果现客栈门口赶集似的热闹,有人在唱大戏。唱的还是关帝爷的戏,细细一问才知,原来,这是官府组织的,本来是“二月二龙抬头”的重要祭祀活动之一,结果连天的阴雨,一直拖到今天才正式鸣锣。

上的戏是讲的是关帝爷,什么情节,王动大概看了个明白“关公保二嫂千里走单骑”。王动到三湘客栈安顿了下,也去凑热闹,原来,潇湘记年年都会为这活动出力,自然会有“好”的位留着,掌柜也是个戏骨,现在大掌柜来了,居然大掌柜对这社戏也是有兴趣,心下欢喜,再一聊,现王动居然不大懂行,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于是从四大声腔开始说起,其实王动是知道一点点的,小时候奶奶喜欢听戏,他也有作陪,因为奶奶眼花看不清字幕,他要去讲解,慢慢反让也对中国的戏曲产生了点兴趣,江浙一带好听越剧,而中国名声最响的京剧,最高深的昆剧,而这昆剧,便是源自于明朝时南戏的昆山腔。不过他只知道这段历史,别的更细的他就不清楚了。潇湘记的掌柜好的是海盐腔,但这会他知道已经有弋阳腔和余姚腔,且也还说出了昆山腔,但永乐年间好象还是这个海盐腔更流行些。说起余姚腔,那掌柜以为粗鄙不堪。反正这会掌柜在边上讲的很起劲,王动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相反,台上那“咦啊呀啊”他是右耳朵进左耳朵出,他只是来赶场子凑热闹的,你要让他听那戏,那可是一点功底的都没有。

台上热闹着,王动这个现代人的思绪不知飞到哪去了,这会正自由联想着,先是从关帝爷开始起,要说这个关羽也是好玩,史书中的关羽除了是个大将军以外,好色同样也是有名,但后然居然被神化,史书上的最早官衔也就是荆州牧前将军,汉寿亭候蜀汉的封号,灵迹初显是在隋朝,唐朝追封他为壮缪候,到宋时,宋真宗封为义勇武安王,徽宋始崇宁至道真君,成神了,自家产的当然是入道教,明朝后来的万历年间居然口号多的吓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赐冕旒玉带,这下真是至尊无上了。后人更是夸关二爷的忠义,其实是不是真的忠义天知道,开始老关可是投过不少主子的,天知道他后来为什么会保着刘备不改嫁,想来那会,他这种没有根基的武将,也只有投了刘备这种同样没有根基的假汉宗能被重用。这台上的热闹,王动又联想到了明朝的戏曲和民俗。二月二开始,正月的休养生息结束了,老百姓们要开始到农田里去耕作了,官府主导的这些宗教活动和节日民俗主要是通过于农事、民间鬼神信仰,还有民间民众的娱乐三方面的结合,从而教化百姓,维护神权和王权,老百姓的自积极参与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官府的主持操办,搞笑的是,这种间被大家看不起的商人也是踊跃参与,出钱出力,但从安排的座位来看,并不是最佳位置,在这位置“好”在,看戏台都是侧面,也就人物刚上场时看个正面,退场时看个后背,他那在上窜下跳,啊咦作响的时候,都只是看个侧面,就边王动想看看那辽王,居然也只能大概看到个侧面,远远的人影也只是能看个侧面。这下王动想到了后世春晚的一个小品《主角与配角》,这配角能露半个脸已经算是不错了,想要露个全脸,得分好几个镜头,这会在这观众席上,潇湘记捐了两百两银子,居然混的连个配角都不如,从头到尾,那台上的人物,王动还真没几个看全了脸,包括那些个跑龙套的。而最佳位置处,自然是留给辽王府和荆州府衙门的,还有致仕的老臣及当地的乡绅。

戏台搭的有半人高,四周满是灯笼,离的近的更有几个大大的火盆,把那戏台照的通亮。火盆也把热浪送到了王动他们那个方向,***,这初春时节,热得个个冒汗,那边王爷知府大人在座着,人家喝的是暖身子的热酒,王动这边想着能有个冰过的毛巾拿过来擦汗,当然了,潇湘记的掌柜是有经验的人,看来这些年看戏,对待这种位置上他很有经验,当王动想到冰毛巾的时候,果然底下有伙计过来递毛巾,手一接,真是的冰冷的,弄的王动不由的多看了这掌柜一眼,也是个聪明会办事的人。

开始祭祀的物品已经转到了后台,王动这会看能看到很多眯着眼的猪头摆了一圈,还有纸钱,估计面额都不小,其实这点他失算了,那伙倒只有黄裱纸,没有什么冥国银行地府通用之类的东西。观众席近前的还有方桌,摆了些水酒果品,再后边的是一排排的长凳子,再后边就是周围人家自己带来的凳子,再边上就是站着的百姓,也的维护秩序的府兵和衙役。四周有巴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王动于喧嚣中得到了脑海中的寂静,进入一种神飞的状态。

王动没有看清楚辽王,也没看清楚那些个官员,戏散演到大半的时候,王爷就离场了,知府大人送了一下,但没回去,倒是留下继续看戏真到散场。回客栈只是几步路,一路上听到的不是讲那祭祀活动的,谈的都是今日这戏,倒是有不同唱腔的戏迷们,为那几句唱腔一路争执,听得王动忍俊不禁。那掌柜也是夹杂其中,王动只是爆了一句,听说昆山腔蛮有味道,结果弄的周围几人目瞪口呆,不知这大掌柜是真懂还是假懂,王动自己则是偷笑而去。

………【第二章 风起潇湘 第八一节 漕帮物流】………

王动一直在想,要不要去结交一下这个辽王,心里是很想,但谷王和辽王的结局都不怎么样相反那个王动不是很喜欢的楚王,倒是后来旺的很。唉,世事如棋。

这些天,王动总是在想这些事,怎么能搭上郑和这条船,怎么能说服郑和或是皇上,自己自然要是去争取,但关键是怎么能郑和生关系。

想到下西洋,王动又想开了,三湘商行能准备多少商品,现有的,还是要开些新的。要从南洋搞什么回来,比如菲律宾,这个国家出名的是铜矿,金矿也富矿,别的矿产这会没本事去开利用,另外还有磷酸盐矿、海鸟粪,别小看那些鸟屎,那可真是好东西,还有什么呢,木料。印尼就别说了,出煤,出木料,还有燕窝。马来西亚也是有铁矿,另外这些国家产胡椒,还出产各种各样的水果,比如榴莲,芒果等,不过这会橡胶不知有没有大规模种植,王动印象中,橡胶和油棕大量种植是殖民地以后的事,南亚这些国家还有一样好东西,石油,大多在海底,这会没这个本事去开。其实王动真正有兴趣的是非洲,那可是块富饶的大陆,自然资源太丰富了,想到这里王动笑了。初中他学世界地理参加过市级竞赛,那会地理是他最喜欢的科目,填图册新学期刚拿到就会急着填完,哪个国家,都叫什么,有什么河,有什么大山,有什么矿产,了如指掌,那会就幻想着要是回到殖民时代多好,全世界去插旗,这会真的穿越了,机会来了,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搞笑的事,这些东西,这会只能他一个人意淫,他还找不到一个人与他分享,再说了,说了别人也不懂,棉兰老岛这会叫什么名字,新加坡叫什么,呵呵。

想到这里,王动给张浩传了封信,在商行内外两边采购囤积商品,一是瓷器,二是棉布和丝绸,还是从传统的东西做起,这两样东西,要分开档次,好,中,差,质量好的工艺好的占二成,中等的四成,较差些的四成,最好的东西,还是放在明朝内部用。学后世的小日本,一流好车自己用,二流去欧美,三流才在亚洲。

算了,生意事业为重,辽王就算了吧。王动在江陵两天,然后坐船南下,这次他也不玩什么花样了,直接把漕帮的牌子亮了出来,表明身份,荆州还是洞庭湖分舵的管辖范围,特别是他一差人去漕帮联系船,杨刚就跟着过来了,本来杨刚是跟着王动到了黄州的,但从黄州往北弃船骑马,他不会骑马,王动自从知道郑和已经下西洋了,时间紧了,把行程减了,于是便吩咐杨刚到荆州等他,到时一起从荆州到常德,先沿江而下,然后在洞庭湖里行船,王动的想法再摸摸漕帮的底。

后世王动曾经到三峡旅游过,呵呵,想想也是好笑,明朝没有旅游这一说,书生游历天下是有的,但多大是为了争广见闻,有钱人是美俾书童车骡马队,没钱的,一包一伞足亦。不过这会顺水而下,更是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那种感叹。不过王动只是说说,感叹一下,动力船和风帆船是不能比的。

杨刚是个很能干的人,董标的洞庭湖分舵能做大,他的功劳不小。但这两年,董标私下对他说过,帮主是湖南人,自然偏着洞庭湖这边,但太湖这些年展很快,京城和浙江富庶,这已经让董标感到压力了,特别是永乐帝这些年,大力疏通运河,可以肯定的是,运河一通,太湖那边的实力大增,帮主没多说过什么,只是说了句,“董标,太湖那边很热闹”。仅此,漕帮的势力一直是在长江流域,运河一通,一定会北上,这种扩大地盘,建功立业的事,太湖那边是占着地利,你没法和他们争,所以董标一直想,怎么样才能把洞庭湖这边壮大起来,一是钱,二是船和人。私盐虽然做的不错,但比鄱阳湖那边还是差些,那边已经熟门熟路贩私盐干了很多年了。起步晚起点低,没办法。董标的心事也就是杨刚的心事,不过杨刚这会心里有点底了,这点底是王动给他的。

自从王动横空出世后,帮主第一次去潇湘记吃饭,就对这个王动称赞不已,在岳州一会,杨刚就服了他了,那做生意和弄钱的本事,叹为观止,还好王动虽称来自淮左,但没被太湖那边网去,湖广这边能傍上潇湘记,靠上三湘商行,真是太有福气了。

漕转托运的事,两人谈的很顺利,所以说,和有文化的人说事,就是容易。王动先和他谈管理原则,成本问题,服务项目,市场问题,也就是怎么控制成本,船人能最大利用起来,服务项目那就是开多种项目,除了运货服务于商人以外,也要报务于民众,明朝初年,朝庭为了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的需要,在全国各处因地理条件,量宜设置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这些只服务于官府,不对民众,也就是说,以后漕转物运,不只是送货,什么都要送,王动一提朝庭的站所辅,杨刚的思路马上就开了,最后就是市场问题,这里涉及到宣传和定价,好在漕帮的分布很广,且目前严帮主还是能令行禁止,所以问题不会很大,不过王动提出的一个定价方案,倒是让杨刚耳目一新。

“依尺寸和轻重来计,体大质轻,按体量,小且重的则按份量。确定重,重十斤一个定价,每斤加价,货越多,价最低,尺寸也是,定下最小的尺码,不足者以定额计,出者另计,体量越大,计费越是便宜。”

“大的商行,不要按货来计,估算他们整年的生意,定个全年的契约,要让他们觉得整年全包的便宜些,这样就能绑死这些个客人。”

“试试接兵部的生意,那个量大,若是银子好收,这是新的门路。”……

杨刚这人有个特点,就上记忆力很好,前面几次与王动的接触,他已经写下了厚厚一大本了,这两天又是一大本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