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汉帝国风云录TXT八零 > 煮酒论史篇 穆斯塔法 正说董卓(第1页)

煮酒论史篇 穆斯塔法 正说董卓(第1页)

开篇之前要说的是这篇文章并非为董卓翻案,但是我国的史书中,往往带有史官强烈的个人感情和主观加工,并且史书的编写也会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在三国志和演义中,董卓作为一个彻底的反面人物而被诟病于世。那么在历史上的董卓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作为一个在一千八百多年后来读史的人,应对其不带偏见的重新审视后,再来评论这个人。

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是颍川轮氏县尉。董卓出生于顺帝永建七年,也就是公元132年。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长董擢早死,弟弟名叫董旻。董卓在少年时期,曾经离家,在羌人聚集区游历几年,在这几年中,他在羌族部落中素有侠名,并且结识了很多羌族的朋友,很多羌族的豪帅也与他私交甚好。

董卓离开羌族聚集区回家之后,在家务农。在这期间,有很多他羌族的朋友都来找过他,每次来,董卓都是热情款待。有一次,几个羌族朋友在他家拜访时,因为家中的食物被吃尽,董卓杀了自己的耕牛来款待客人。在农牧社会,家中的耕牛对一个农耕之家来说,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清楚,并且,董卓的家庭并不富裕。因为这件事情,羌族首领对董卓非常的感激,回去之后,为了报答董卓的这种情谊,曾经一次性就送来了千头牛羊。

董卓的家乡临洮,靠近边境,自古征战不断,民风尚武。在这种环境下的董卓,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就是“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加上董卓素有侠风,在当地尤其是在羌族驻地,董卓更为人知的另一个名字为‘健侠‘(后汉书记载)。

因为董卓在当地和羌族中的威望,他在将近三十岁的时候,被凉州刺史征召为兵马掾,主要任务是打击边境地区的马贼和流寇。在三国《吴书》中的记载是“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

桓帝延熹四年(161),朝廷在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挑选良家子弟充任羽林军。这时候董卓因为在边地的表现,而被并州刺史段炯推荐,入京成为了一名羽林郎。

在入京不久之后,羌族在汉阳发生了暴动,中郎将张奂率部征讨,董卓这时候被张奂调至军中任行军司马。在这场战争中,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迅速打败了侵扰关中地区的东羌和先零羌部落。战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而董卓在被封赏之后说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后汉书)

经历这场战争后的董卓仕途一帆风顺,先后做过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随后又升迁为西域戊己校尉。在这期间,董卓的作为在三国时期魏国史官王桀所书的《英雄志》中有所记载,就是“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黄巾起义”后,已经因为张奂的缘故被罢官回家的董卓又被朝廷重新起用为东中郎将,替代镇压黄巾起义不力的卢植。而这场战争中的董卓表现很平庸,先是不愿进兵作战,后又在朝廷的催促下贸然展开了决战,以至兵败下曲阳,随后被第二次罢官。

在董卓第二次被罢官之后不久,先零羌联合袍罕、河关流民在北地发动了暴动,暴动首领伯玉、李文侯自立为将军,他们杀了护羌校尉冷徵之后,推荐韩遂为首领。韩遂夺取了金城,杀掉了郡太守陈懿。

中平二年(185),韩遂军威逼关中,京畿震骇。此时,朝廷用车骑将军皇甫嵩率部迎敌。而董卓,也被朝廷第三次起用,任中郎将,受皇甫嵩节制。战争开始后不久,朝廷因不满皇甫嵩进军缓慢,而罢免。另派司空张温统兵西凉,董卓被升迁为破虏将军,从征于车骑将军张温。

之后汉朝官军高歌猛进,负责正面进攻的周慎把韩遂围在榆中城中,董卓向天水迂回,准备包抄韩遂。但此时的周慎开始刚愎自用,拒听参赞孙坚的意见,猛扑金城,从而兵败。由于周慎的失败,董卓陷入了羌人的重围。董卓截断渭河蓄水,后决堤放水,大败叛军。也因此被封为邰乡侯,食邑千户,兵驻西凉。从而成为了汉末西凉军系的领袖。

灵帝驾崩之后,外戚和宦官两个利益团体发生了尖锐的对立。此时宗室的领袖人物刘虞尚在幽州,还没有回到斗争中心。而以袁隗为首的士族集团,当时并没有直接掌握军队,并且他们所代表的豪强地主们在内部也并不统一。

189年,大将军何进以诛杀宦官为名,征召前将军董卓进京。那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的是董卓,而不是同样拥有强兵的皇普嵩或者其他将领呢?这两个人都不是他所代表的外戚集团的将领。那么在当时的形势是只有董卓明确的表示要诛杀宦官,并且曾经上书朝廷,原文是:“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据州郡,一书出门,便获千金,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皆属让等,至使怨气上蒸,妖贼窎起。臣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臣随慰抚,以至新安。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而董卓在接到何进的征召后,又第二次上书朝廷,表示要诛杀宦官,原文是:“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那么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董卓要诛杀宦官的决心是很坚定的,而当时的其他将领,要么因为实力不济,要么因为明哲保身,在这个时候,都没有明确的表示自己的立场。

可是董卓军在行进到河南境内的时候,董卓的故主种暠的孙子种邵在夕阳厅拦住了他,说:大将军何进就要在近期诛杀宦官,希望他此时不要进入洛阳,激化洛阳的形势。于是董卓军就驻扎在了离洛阳不远的夕阳厅,然后给大将军何进写了一封信,说他就驻扎在这,如果何进可以诛杀宦官,他就率军返回西凉,如果何进还是继续犹豫不决,他就进军洛阳,亲自诛杀宦官。(原文忘记了,等过几天工作不忙了,我回家查到资料把原文放上来)

当年的八月二十五日,何进被宦官以何太后的名义,诈进了长乐宫,在嘉德殿被宦官所杀。何进属下军官吴匡、张璋在得知何进的死讯后,联合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皇宫,并且在黄昏时分,袁术纵火烧南宫的青锁门,这场暴乱开始波及到了整个洛阳。太傅袁隗和他的侄子袁绍在矫诏杀掉了樊陵、徐相之后,又在朱雀门联合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处斩了中常侍赵忠等人。但吴匡此时认为,何进的死,是他的弟弟何苗和宦官共同造成的,于是又联合了董卓的弟弟奉车督尉董旻杀掉了何苗。然后,袁绍关闭了北宫门,下令诛杀宦官,并且开始向内宫冲击。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等十几个人步行出谷门,于当天夜里在小平津被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追上,张让、段珪投河自尽。

八月二十五日夜,消息传到了董卓的军营,董卓率军向洛阳进发,于八月二十八日凌晨抵达洛阳,在显阳苑看到了皇宫大火,但是并没有赶去皇宫,而是分兵包围了公卿住所,结束了暴动。然后率领大臣至北邙坡迎接皇帝,随从的还有轻骑五百人,这时有大臣劝说他迎接皇帝,按照制度是不能带领军队去的,董卓训斥说:“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八月二十八日中午,董卓在北邙坡迎接到了少帝和陈留王刘协,根据史书记载:“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那么此时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董卓假如要为自己专权考虑,应该立个比较弱的皇帝才对,为什么他却要立能干的献帝?那么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说法?众所周知董卓是权力很集中的大臣,而周公、诸葛亮也都大权集于一身,尹伊、霍光还有废立皇帝的事情,后世都把他们称为忠臣,那么董卓在此时的作为和他们类似,为什么就会被历史诟病一千多年?并且在随后诸侯们对皇统发出异议的时候,刘虞、曹操等人都曾经明确的表示承认献帝的皇统(当时献帝还在董卓的掌握中)。那么废立皇统这项罪名,还能不能成立?而当时著名的所谓忠臣刘备,在得知献帝被废之后,就自立为帝,这里要注意的是,献帝被废,并不是献帝死了,“忠贞之士”刘备没有想到继续拥戴这个真正的汉统的帝王,而是自立为帝,千余年来竟然从来没人说!而且,董卓废立皇帝比他们更合法,董卓的提议,在经过了公卿讨论之后,是皇帝的太傅袁隗亲自写的诏书,并且仪式也是他主持。那么现在可以得出结论了,董卓被骂了一千多年的真正原因应该是——他失败了,而别人成功了!

当然,董卓也不是完全没有私心,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与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而且在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权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是为了自保。

实在不能算写完了,但现在已经是深夜,明天还要工作,虎头蛇尾吧。此段个人倾向比较严重,不能说是客观,不要往正文里面算。

董卓在后面所作的事情,大家就很清楚了,我在这里只谈四点:

第一:董卓进入洛阳的全部兵力是五千人,而当时西园军、北军总共有七万到八万人左右,董卓的兵力不算强盛,那着几万中央军,为什么在当时这些何进的旧部都投靠了董卓,而不是投靠四世三公的袁阀?如果董卓当时真的就像史书上描写的那样天怒人怨,这些刚刚投靠了董卓的士兵,还跟着他一直离开了洛阳到了长安?这些士兵都是京畿附近的人,如果向史书上写的那样,董卓那么残害他们的家人。而他们还跟着董卓走,有病吗?而且大将皇普嵩,名士蔡邕、荀爽、陈纪、韩融、申屠幡,直到董卓死后,都继续为董卓尽忠,之后也拒绝了其他诸侯对他们的征召。这几个人是什么人?尤其是陈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资治通鉴,里面有很大的篇幅在介绍他和他那个被公认为天下士人楷模的父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