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东晋名人小传 谢道韫 > 第31部分(第1页)

第31部分(第1页)

留存着许多有关灵运的传说、遗迹,还有专门为纪念他而建的塑像、亭台,都可以证明这位诗人太守在郡一年的影响之深。

六、乐清足迹

谢灵运在温州当太守的一年时间里(422秋…423秋),一边关心民间百姓疾苦,一边利用公余时间游山玩水,写诗作文,423年夏天,乐清遭受了一场水灾,灵运亲临水灾最严重的白石等地视察灾情,并写下了《白石岩下径行田》。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这两句描述了当年乐清灾情之重,太守对灾情的关心也溢于言表。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这两句太守直抒胸臆,爱民之强烈责任心溢于言表,作为一个地方父母官,他要“甘心务经营”,努力开创新局面。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洲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幷。”

太守以他独到的慧眼,设想可以在此建一水库,让涓流会合于此,既可解旱时水情,又可作水灾时蓄水,岂不一事二功?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他希望,水库能像卫文公造的楚宫,以及战国时期的郑国渠、白渠一样,造福于民,使这一带百姓安居乐业。

白石水库有没有造成?灵运行田期间肯定有郡守、县吏陪同的,虽说他因多病当年秋天就告病还乡,但地方官们定为做出一些实在的举措的,水库可能没有现在的大,但应该是有建成的。唐朝诗人张又新的《白石岩诗》(“白石岩前湖水春,湖边旧径有清尘。欲追谢守行田意,千古同忧是雅人。”就是很好的一个佐证。

白石视察水情后,灵运一行又至乐成盘屿(今磐石)行田,作《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稍后,他来过乐清县治即今乐清城关,乐清西塔山上的“三高亭”就是为纪念他和王羲之、孟浩然而建的。

随后,他又游地胏山(今玉环山),然后从乐清湾入新溪(今清江),吃到了甘美无比的牡蛎(“新溪蛎味偏甘,有过紫溪者”)。后沿新溪溯流而上入芙蓉港,是夜,灵运一行在船上度过,第二天要入斤竹涧游芙蓉山(即雁荡山)。

斤竹涧之行,灵运写了传世名篇《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翫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我把这首五言诗的大意翻译如下:

天刚蒙蒙亮,猿猴鸣叫的声音划破了长夜的寂寂,美好的一天又来临了。山谷里仍然幽深阴暗,但一丝幽光透自林岚,看,山岩下偶然显现的云儿一忽儿聚拢一起,一忽儿又飘散开来,就在这飘散离合之际,幽光变幻出神秘的五色来。秋花沾露欲湿,露珠在乍现的光亮中闪闪烁烁,晶莹剔透。

山道逶迤,仰头只见遮天的险峻山崖,前路或巨石嶙峋或激流深涧或高窄的栈道。涧中常露出一个个小小的高地,流水活泼泼地在它们周围流转,水中有郁绿的浮萍,也有如春天刚发的柳芽般清嫩的菰蒲。

我搬来石块垫脚为了挹一口飞泉在心,我攀摘青翠的木麻于手,我费了好大的劲采摘到了山坡上一大把紫色的兰花,多么高贵的颜色,多么美丽的花,多么想把这美好的东西送给和我情趣相投的你(指庐陵王刘义真)呢,然而世事蒙昧难辨,只让我用激赏的心情在此默默地回忆着我们的交情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