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凤穿残汉续写 > 第126部分(第1页)

第126部分(第1页)

虎子?”

“大义”贾诩一字一顿地说出了与他个人风格完全迥异的词汇之后,也不待蔡吉追问,而是自顾自地解释道,“世人皆知袁绍于主公有恩。主公若公然与之对抗,定会被视作忘恩负义。然则袁绍若是像袁术那般高举反旗……”

“本府便可学江东的孙伯符来个大义灭贼。”蔡吉心领神会地接过话茬道。其实蔡吉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种可能性。只是无论是史料,还是目前局势,都显示袁绍不会轻易称帝。想到这里,蔡吉不禁将语调一转道,“文和公此话虽言之有理。不过若论胆气而言袁绍可比不得袁术。袁术虽奢yin放肆,但至少还敢作敢当。至于袁绍嘛,怕是有贼心无贼胆。”

贾诩不用预知未来的史料也清楚袁绍是什么样的人。否则他不会在袁绍如日中天的时候拒绝其投来的橄榄枝,转而投靠张绣、蔡吉这样的小军阀。然而此刻面对蔡吉精准的分析,贾诩却浑然不为所动,依旧斩钉截铁地进言道,“那就请主公将玉玺摆在袁绍面前以壮其胆”

玉玺、袁绍、以壮其胆……这一刻蔡吉忽然意识到眼前的老者并非是要她等待官渡,而是要她创造官渡

………

各位好,偶是黑色柳丁。首先在此偶要为之前的跳票向广大书友表示歉意。之前说好停更一个月到九月复更,结果拖拖拉拉到十月中旬才填坑,真是十分抱歉。话说怀孕真的比偶想象中的要辛苦哟。本来以为过了头三个月就OK了,没想到第四个月依旧是反应不断。家里人也不怎么支持偶长时间用电脑。现在实在是不敢再随意拍胸脯保证更新啊o(╯□╰)o~~~不过《凤穿》偶是依旧会写下去的,这点还请各位书友放心。

说完自己的情况,再来谈一下书的进度。正如本章所言,小蔡接下来的舞台将由青、徐二州转向河北。所以第三卷《鼎峙春秋》会是小蔡与袁BOSS一家的决战,中原大小BOSS的乱斗。敬请期待哟~~~

待续……

第三卷 鼎峙春秋 第一节 踏雪寻友

初冬的第一场雪薄薄地洒在隆中的山间地头,将原本的青山绿水染做一片素白。且就在此银装素裹间,但见一人一马独行于山林小道。许是寒风凛冽,马上之人头戴竹笠,面裹长巾,紧压着眼帘,乍一望去瞧不清面目。不过其腰间却跨有一柄三尺长剑,虽是半旧不新,倒也显示此独行者并非等闲之辈。

一席朔风掠过,山野间隐约飘来了阵阵似悲似凄的琴声。马背上的独行者侧耳听了片刻,突然一夹马肚径直循声而去。不一会儿的功夫一方小院便展现在了独行者的面前。却见此宅,柴门敞开,一个白衣少年正端坐堂前,抚琴高唱。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彊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少年的琴声虽悲切,少年的歌声却高亢清亮,配合着《晏子春秋》中的典故,有着一股子纵横天下的豪气。令门外的独行者不禁朗声赞道,“好一曲梁父吟州平常言孔明于隆中自比于管仲、乐毅。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独行者的赞叹虽打断了少年的歌声,却并没有引起后者的反感。相反少年在看到来访者的身影之后,当即三步并作两步起身相迎道:“吾道是谁,原来是元直兄。门外风大,快快进屋烤火。”

“那庶便恭敬不如从命也。”独行者说罢随手将竹笠向上一推,方才露出了面貌,却是个剑眉星目笑容灿烂的俊郎君。

话说此人姓徐,名福,字元直,豫州颍川人。自幼爱击剑,好行侠仗义,常以仁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徐福的一位朋友因与当地一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徐福闻讯后,以白色垩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将恶徒刺死。而他本人随后也被闻讯赶来的官兵捕获。出于江湖道义,同时也怕株连母亲,徐福在狱中始终闭口不说姓名,官府拿他也无可奈何。后经好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方才将其营救出狱。不过经此事件之后,徐福觉得光靠舞刀弄枪并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更不能改变腐朽的朝廷。于是为了掌握一身治国用兵之术,徐福自此改名徐庶,告别诸友,远赴异乡潜心求学。

初平元年(190年),汉室衰微,悍臣专政,群雄并起。游学数年的徐庶与同窗好友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了荆州,并在荆州结识了同样客居于此的崔州平、孟公威等等名士。不过在这一干文人名士之中,徐庶最看重的却是两个未及弱冠之龄的少年。鹿门庞德公之侄庞统,以及面前的白衣少年诸葛亮。在徐庶看来此二人年纪虽小,却学识渊博、见识非凡。特别是年方十六岁的诸葛亮,其对时局的敏锐观察与独到见解,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因此徐庶每次路过南阳总会来隆中拜访诸葛亮,与其一同畅谈天下大势,品评当世豪杰。

当下二人各分宾主坐定,徐庶环视了一番四周。待见诸葛亮的茅庐虽是简陋,却收拾的干干净净,书架上摆放着层层叠叠的竹简,火盆里燃烧着忽明忽暗的炭块。再看对面的诸葛亮,面色红润,目若流星,一派自给自足,悠居山野的惬意之姿。联想到自己之前游历豫州等地的所见所闻,徐庶便忍不住感慨万千道:“而今天下大乱,战火四起,唯荆州远离纷争,百姓安居乐业,实属难得啊。”

哪知诸葛亮听罢徐庶所言,却不以为然地摇头道:“元直兄此言差矣。汝在荆州所见承平之景,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孔明何出此言?”徐庶半惊讶半不解地问道。需知荆州这些年远离中原战乱,因此吸引了不少名门世家来此避祸。而随着客居于此的名士越来越多,荆州的风评也随之水涨船高起来。也不知从何时起,荆楚之地开始流行起“鼎足论”,即将北方各州视作一只鼎的鼎身,而南方的荆、益、扬三州携地利之便,就像三只鼎足一样托住(制约)北方。这其中益州的刘璋生性懦弱且沉迷巫术,故难堪大任。而扬州的袁术不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甚至还僭号称帝,妄图染指神器。其结果自然是惹得人神供愤,为天下士人所唾弃。因此眼下三足之中最被看好的还是一门心思在荆州治理民生的刘表。可这会儿听诸葛亮所言,似乎荆州安定与富庶只是幻想。这还真是与荆州名士们的看法有很大的出入。不过出于对诸葛亮才华的信任,徐庶还是想听听少年接下来的看法。

诸葛亮见徐庶对自己的观点颇为迟疑,倒也不多卖关子,而是一边拨弄着炭火,一边笃定地向好友分析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本就是用武之国。加之这些年荆州远离中原纷争,确实可算得上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只可惜刘景升此人,坐谈奚望,多疑无决。荆州终究不过是他人腹中鱼肉。”

“孔明的意思是刘景升不足为谋?” 徐庶再次惊道。他二人这会儿谈论的刘景升,正是目前荆州的州牧刘表。此人姿貌温伟,少时知名于世,与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七贤同称为“江夏八俊”。别的不说,光是刘表当年顶着袁术的堵挡,单马进入宜城就任荆州刺史,就足以令天下士人对其胆识心悦诚服。更毋庸说,刘表之后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辅佐之下励精图治,将原本盗贼四起的荆州经略成了一方乱世乐土。如此有勇有谋的刘使君竟在诸葛亮眼中成了如此不堪之主。且不知荆州那些对刘表给予厚望的名士听到后会作何反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