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裁云为信写什么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赋税仍做两分法,初夏一收,秋末一收。立国之初,受限于白银数量,银粮并纳。后来商贸繁盛,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渐渐只纳银钱。

赋税大致分为三层,农税,商税,海税。其中农税自不必提,而商税海税另有讲究。大晋开海,支持晋人出洋,也欢迎外商来晋。这其中收受的所有关税和商市交易的费用,统归海税。剩余其他商贾行事,记入商税。

每郡设一布政使统管财税。布政使之下,依各郡不同实况,另设百十余个度支,日调听记商市百物价格变动和农田种产,如实登记在案。各官道路卡、水运码头,增加过磅清点的人手,改革旧制,严查货物关税。

这各行推度,便是结合度支辛苦记录和各关口准确过磅而计算出的结果。换句话说,根据精确的记录和计算,便可推度出一个地区市面上流通交换的白银。

有了推度,自然便可对各地财税状况有更好的考量。

正如本次秋收。

东南四郡以行商为上,农税又低,不大于十之抽一。这真实上缴的农税,怎会与推度出入甚大,农人不爱财吗?海业关口检查甚严,税收年年平稳增长,如今赶上商税倒不稀奇。只是这般倒显出商税的少,尤其将之与推度比较,其中税率虽多有浮动,但不至于纳银少至如此。

尹信闭目,回想起来去岁秋收东南四郡商业推度亦是20000万两,交税3901万两;前岁推度不及如此,交税可达3988万两。

东南的商税,这是一年交的比一年少了。

他如实相告,阁老们也看出其中端倪来。

陈恪在旁冷汗直流。

推度制度历代并无,推行起来自然麻烦十足。度支和关口的记录实数谈何容易,中间有多少贪官污吏企图浑水摸鱼。经郡州县层层上报,户部查账辛苦便辛苦在核实其中一层层的度支、关口与实际推度和税收之间对应的明细。

一条条一目目看下来,竟忘了瞧这总的数目。

尹元鸿昨夜翻查,最终忽视,也是这个中道理。只是一辈子经商与主政的直觉提点他这其中并不简单,他方留下心来,叫旁人来看一看。

“陛下恕罪,是臣无能。”陈恪欲跪,尹元鸿摇头道:

“爱卿带着户部日夜操劳,一时疏忽也是有的。朕也差点叫其中冗杂蒙骗,还是阿信年纪轻记性好,与往年数目对比,方才瞧出个中蹊跷。”

陈恪小心应下,谢过恩后,方道:“依维桢王所见,那这东南四郡的财税,乱子不小。”

“陈大人所言太过含蓄。只怕这偷漏税的风气,东南盛行。”尹济林遽然出声,一面看向尹元鸿,“父皇有何打算?”

“陛下,维桢王所言极是,可这都建立在推度可信之下。”一旁一位阁老缓缓道。

尹信闻言向他颔首:“齐大人质疑的有理。推度制度一开始难以施行,可经十五年的打磨,中间加派人手无数,整顿地方无数,如今已是越发准确起来。但无论东南此次推度数目准确与否,财税都已经理不干净了。”

尹信言下之意,即是推度制度最大的效用——推度能与税收相互印证,倘若其中任何一方出了问题,二者的之间的数目联系必然显得古怪。就此次东南的秋账来看,无论是推度还是财税,都值得好好查一查。

齐阁老稍作思量,哈哈一笑:“维桢王说得有理,是老臣糊涂了。”说罢看向尹元鸿,“虎父无犬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