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回到明朝当塞王免费阅读 > 第45部分(第1页)

第45部分(第1页)

一直在旁边观战的少年的母亲也是十分不忍,走向前去,轻轻抓住中年人的胳膊,一脸和气地劝慰道:“他爹,孩子还小,你何必这么逼他?”

谁知这名中年人并不买账,板着脸训道:“我逼他?到了战场上有的是人逼他!”随即袖袍一甩,哼了一声,大步流星地走开。

只留下少年和他的母亲呆呆地站在原地。

朱自幼练习骑射,也渐渐地爱上了骑射,十几年苦练得来的本事自然不肯就此荒废掉,因此朱在闲暇之余也是很刻苦地练习自己的这项技能,具体的练习方式就是狩猎。

虽然朱不像杨广那样穷奢极欲,为了玩好可以弃天下于不顾,但也做不到儒家思想要求的那样,除了坐在殿内看奏折什么都不干,他还是很喜欢享受生活的,王爷嘛,生活自然要比一般的老百姓奢侈一点,这个无伤大雅,只要不过分就行。

朱带着一干文武大臣和一千多名骑兵在位于张掖一段的祁连山北麓狩猎,一千多名骑兵首先分散开来,将山里的野兽全都驱赶到某一固定的场所,然后才是朱等人大显身手的机会。

历史上的许多帝王都曾经将狩猎说成是练兵的一种手段,这其实只不是过他们在为自己的贪玩找借口,狩猎可比打仗简单多了,那些个野兽看见成群结队的大军围过来,只有逃跑的份,根本无力反抗。

朱没有那么虚伪,他就认为自己这是在玩儿,肃国三面临敌,自己整天面对那么大的压力,偶尔放松一下又如何?

后世的朱曾在网上看到过国内的富豪跑到外国去打猎,体验所谓的刺激生活,曾经他也很羡慕,但现在实际打了一次猎之后,朱倒是觉得这也挺没劲的,完全是一边倒的屠杀,跟真正的战场比起来差的实在是太远了。

中午时分,朱下令就地野餐,将打来的战利品全都烤了,分给众位将士吃。能和朱坐到一起的,自然都是肃国的核心人物,他们分别是六曹判书以及五将军府的五大将军,当然目前正在镇守敦煌的瞿能没在。

这一天,艳阳高照,微风熏熏,虽然西北的冬天有些冷,但这样的日子也正是出游的好时机,塞北不比江南富丽妖娆,但别有一番空旷磅礴之美,让人不觉心旷神怡,在一瞬间便放空了自己,将俗世间所有的杂物全都抛到了脑后。

朱很喜欢这种感觉,更何况这还是在他自己的地盘上,不用有任何拘谨,于是岔开腿席地而坐,对跟随着自己的众位文武大臣说道:“诸位爱卿随便坐,不用拘礼。”

跟随着朱前来的肃国大官也十分喜欢现在的气氛,在野外舒展舒展筋骨到底是舒坦,让人有一种自由的感觉,比总是闷在殿里强多了,但他们不会真的不用拘礼,这句话只是王爷随便说的客气话,谁要是当真了,谁就是傻子,依旧按照上朝时的班次分别坐到了朱的两边,只不过他们每个人都随意了很多,有的是盘着腿坐,有的则是像朱一样岔开腿坐。所有人都是有说有笑的,气氛十分融洽。

朱极目远望,指着前方一望无际的原野,十分自豪的说道:“诸位爱卿,你们看本王的江山是否辽阔?”

这是领导白给的拍马屁的机会,肃国的大老爷们立即纷纷点头哈腰的附和道:“我肃国广褒千里,水草丰美,真乃举世罕见的辽阔沃土啊。”

朱听着他们的奉承,心中也十分开怀,突然之间,他又换了一副十分忧愁的面容叹道:“可惜啊,我肃国虽然辽阔,但是三面临敌,北虏、西藩、南戎,每个部落都对我们虎视眈眈,尤其是我肃国粮食大丰收之后,谁都想来打一次秋风,前些日子哈密诸贼联兵进犯不就是例子吗?”

第一百零六章 制定发展战略(二)

所谓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这句话虽然也只是这么说说,土木堡之变后,君王受了那么大的侮辱,也没见那个大臣去死,但老板犯了难,手下的人自然要赶紧想办法解决,这可是个表现的机会啊,不能让其他人给抢去了。

兵曹判书管子玉首先战出班来,作了一揖,恭敬地说道:“启禀殿下,臣近日也在思考我肃国的生存发展问题,刚有了些眉目,本来打算明天上朝的时候再向殿下上奏的,但殿下既然现在问起来了,那臣就在这野外空旷之地说了,还望殿下恕臣无礼之罪。”

管子玉今年四十出头,关中人,生活过的很不如意,虽然饱读诗书,见识不凡,但是写出来的文章太扎刺,不入考官的法眼,因此混到四十多岁也只是个秀才功名,别人劝他写文章时圆滑一点,多少拍一些马屁,可是他却依然故我,渐渐地人们也就不再劝他,反而背后笑话他是个傻子。

后来赶上肃王招贤,管子玉认为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巨大的机会,因此就辞别父母妻儿,和几个不得志的人一起结伴前往肃国,希望能凭借着自己一身的学问混出一个名堂来,打那些嘲笑他的人的脸。

管子玉的策论写的很好,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一下子吸引了朱,朱由此断定他不是那些只会写几句文章诗词的小儒,更不是那些只会哗众取宠的油滑之辈,而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朱是个很有魄力的人,但凡是他认为有才能的人,他都会破格使用,反正整个肃国都是他的,也不用走什么法定程序。

朱当即将管子玉点为第一,并任命他做自己的兵曹判书,朱敢把一个从未当过官的人提拔到如此高位,除了看重他的才学之外,还看中他的年龄,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饱经人世坎坷的管子玉肯定也不会犯中二,做出什么幼稚的事情。朱将兵曹交给这样一个人,是很放心的。

管子玉听到宣旨太监宣读朱的任命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本来想着能弄个县令干干就不错了,没想到一下子位极人臣,做了二品大员兵曹判书。

人生似乎总是不会缺少惊喜,管子玉当时那叫一个激动啊,抱着宣旨太监的大腿就哇哇的哭,一把鼻泣一把泪的哭,真可谓是长使英雄泪满襟,不对,应该是湿的全是太监的衣襟,搞得那个宣旨太监十分无语。

朱对人才都是很重视的,不遗余力的拉拢他们,不仅赏赐了管子玉一座大宅子,还派人将他的家人全都接了过来,好让管子玉可以安心工作。

管子玉自上任之后,为报答朱的知遇之恩,一直都在兢兢业业的工作,去的往往比开门的人还早,走的往往比扫地的人还晚,搞得兵曹的人压力非常大。但饶是如此,许多人仍对他不服气,尤其是肃王府里的老人,他们跟着肃王惨淡经营,升藩为国,到头来却被这个新来的给骑到了头上,这让他们每个人心里都不舒服。

出于人心的阴暗面,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挤兑管子玉,有些话甚至也传到了管子玉的耳朵里,但他自负其能,懒得和这些人做口舌之争,再加上他毕竟是新来的根基不稳,不敢冒然得罪人,于是就装作不知道,更加兢兢业业的工作,想用实际成绩来堵住那些人的嘴。

肃国三面临敌,生存环境恶劣,身为兵曹判书的管子玉对国家安全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上任以来一直在调查各方面的资料,思考肃国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些天好不容易有了些眉目,想等着晚上的时候梳理出来,第二天再上奏给大王,没想到大王今天突然问起来了,他这个兵曹判书如果答不上来,那就又给了那些攻击他的人口实。于是乎,管子玉当先站了出来,陈述自己的方略。

朱本来就很欣赏管子玉,知道他是个老成持重的人,若不是胸中已有定案,是断断不会当众站出来的,他很乐意看到管子玉大放异彩,那不正好说明了他这个王爷有识人之明吗,笑道:“管判书不必多礼,你我君臣今日就在这辽阔的草原上坐而论道,请管判书畅所欲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