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地主家的小娇娘林清婉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谢玉娇原身子对这个舅舅没多少的记忆,只知道当年三房从安国公府分出来之后,过的不是很如意,逃到南京来之后,徐氏的娘和弟媳妇都病死了。徐禹行膝下有一个女儿,名蕙如,徐氏只把她当女儿一样养在身边,前两年她外祖母可怜她孤苦无依的,就派人来接去了京城。徐禹行因此反倒活络了起来,一心只铺扑在生意上,和谢老爷一心一意的打拼。

“你舅舅要回来了,我原本想着,派个人去京城,把你表妹接回来,他们父女俩可有两年没见了,可又想着家里事情这样多,怕你表妹来了,若是照顾不周,让她受委屈。”

谢玉娇算了算日子,按照现在的路程速度,派人去一趟京城,再接回来,只怕是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了,可从泉州回江宁那就快了,没准等徐禹行回来,还有别的打算,倒不如先不着急了。

“这事情母亲可暂且放一放,等舅舅回来了,问问他的意思再说,我也不知道表妹外祖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家,若是派个下人去,会不会显得我们不够尊重,还是等舅舅回来了再定夺吧。”

徐氏听着觉得有理,点头道:“那就听你的,也不知道你舅舅什么时候能回来,若是能赶在你父亲下葬之前,他们弟兄两人还能见上一面。”

谢玉娇有和徐氏闲聊了几句,见快到摆饭的时候了,便没离去,外面张妈妈进来道:“太太,沈姨娘过来了,在门口台阶下跪着,说是要来给姑娘谢恩呢!”

徐氏闻言,忙开口道:“谢什么恩呢,都是自家人,快把她喊进来,这大雨天的,廊下青砖还潮着呢!”

张妈妈应了一声,就听见外头几个丫鬟叽叽喳喳扶沈姨娘起来的说话声。丫鬟挽了帘子,沈姨娘一身素白的进来,鬓边还别着一朵白花,看起来就让人觉得可怜见的。

沈姨娘进门,扑通一声就跪了在了徐氏和谢玉娇的跟前,红着眼眶道:“太太和姑娘的大恩大德,奴婢没齿难忘,只求这辈子都留在府上,给太太和姑娘做牛做马,绝无怨言!”

谢玉娇见了这架势就头疼,古人真的是一点儿自我意识也没有,动不动就自愿xxx,自愿xxx,说好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么卖起自己来比什么都爽快?

“这算什么大恩大德,不过就是举手之劳,你兄弟醒了没有?”徐氏开口问道。

“醒了,方才郑婆子进来给我传了话,说我兄长已经醒了,还说姑娘赏了那么多的东西,我……我……”沈姨娘拧着手里的帕子,一时都不知道说什么感激的话来。她平常虽然也偷偷的往家里塞银子,可家中父母都病了,两个弟弟年纪还小,压根不顶用,有出项没进项的,以前也不过就是勉强糊口,如今兄长又受了伤,等于是一家人没了顶梁柱,说倒就倒了。

要不是谢家雪中送炭拉了一把,沈家如今还不知道要怎么哭呢!

“人没事就好,其他都是一些小事情。”谢玉娇见沈姨娘诚恳,便也开门见山道:“我听说你兄长是在城里给人跑镖的,如今这世道兵荒马乱,这可是刀口上舔血的生意,不好做。他要是愿意,等他伤好了,我聘了他来我们府上,做个护院,你看怎么样?”

沈姨娘听了这话,心里自然是一千一万个愿意的,只是她那兄长倔强得很,因为她来谢家当小妾这件事情,自责了许久,只怕到时候未必愿意过来。

“姑娘的好意,奴婢自然是感激不尽的,可是我兄长他……”

沈姨娘的话还没说完,谢玉娇便先开口道:“我谢家也不是开善堂的,只是他既然有这个身手,我又正好有这个需要,再说了,你父母身体不好,他作为长兄的,不在家里照看着,天南地北的闯荡,家里要是出个什么事情,难不成飞回来?”

这要是摆在现代,还真可以飞回来,可这是古代,想飞也非不成咯……

沈姨娘越发觉得有道理,原本这次她兄长出去,说好了能带银子回来,好歹可以让家里过上两年好日子。况且如今她兄长已经二十出头了,谢家宅但凡家里条件好一些的,人人都娶上媳妇了,他却还是光混一条,要是真的能就此安定下来,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谢玉娇见沈姨娘脸上有些松动,只开口道:“去劝劝他吧,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若是连一家老小都照顾不好,那算有什么真本事?”

沈姨娘一个劲点头,心里也有了些主意。

☆、第0012章

又过了两日,总算雨过天晴,刘福根张罗了几天做棉衣的事情,这才抽出了空闲,去县衙拜见知县康广寿。

按说见县太爷这样的大事儿,应当是家里管事的老爷出面的,但谢家谢老爷这一辈并没有什么兄弟姐妹,那些祖上分出去的叔公之类,也都没有在谢家当管事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来他们靠着谢家的大树,吃和懒惰习惯了;二来,谢老爷也知道他们的脾性,不想请个爷回家里供着。

当年二叔公把谢家两处种果树的山头亏掉之后,谢老太爷就明白了,所以宁可年年周济一些银子,也不愿意让他们来家里管事了,不然那就是因小失大。

刘福根进去的时候,康广寿的边上还有坐着一个年轻轻的公子哥,看着约莫二十岁出头,轻裘缓带,虽然神色淡然,但是眸中似乎有着不可一世的傲气。

这人不是别人,却正是当今圣上的嫡亲弟弟,睿王周天昊,那日在土地庙躲雨的人,也正是他。

刘福根垂眸扫了一眼,这周天昊分明坐在左边的靠背椅上,看来这身份必定是不一般的了。

刘福根见过了礼,开门见山的向康广寿回道:“小的这几日回去又把这五千件棉袄的事情回了家里的主子,主子已经吩咐下来,这两个月正好没到农忙,让那些婆子媳妇一起到了仓库去做,小的昨儿已经招了百来个人手了,这一人一天要是手脚快些,也能做一件棉袄,这样算下来,到五月底的时候,差不多就可以给县里交货了。”

康广寿没料到谢家的动作这样快,倒是有些意外了,他从京城调任出来的时候,总听那些老人说,这强龙拧不过地头蛇,县官都不如现管,去了一个新地方,别先着急安排事情,总要拜拜码头才行。

康广寿今年春天才过来,这码头还没来得及拜呢,谢老爷就先去了。来的时候原先的知县已经走了,他从师爷那边听了一些关于谢家的事情,打心眼里觉得谢家如今情况不太妙,五千件棉袄不是小数目,且已经上报了朝廷,要是拿出来,他这乌纱只怕是不保了,所以这才急着派人去谢家问这个事情。

康广寿虽然心花怒放,面上却还保持着县太爷的威严,只微微挑了挑眉道:“回去谢谢你们家主人,大雍的百姓会记下她的功绩的。”

刘福根听了,便顺着台阶往下道:“我家主人说,她一个年轻轻的姑娘家,不要什么功绩,只是我们家老爷去的早,乡里乡亲的想给立个碑,知道县太爷是状元郎,想必文章笔墨都好得很,我家主人请小的求了县太爷一片碑文,将来也好让百姓知道,种善因必定得善果。”

这些话都是刘福根过来县衙之前,和谢玉娇讨论过的,他又稍微添油加醋了一些,听着还像这么回事儿。

那厢康广寿还没开口呢,周天昊倒是乐了,心里兀自鄙夷:还当这乡下地方能有什么真的大善人,无非就是一些沽名钓誉之辈,不过幸好没狮子大开口,只是让知县写个碑文,没让上报礼部,请个追封算不错的了。

周天昊心里的小九九还没想完呢,刘福根见康广寿没应,只又开口道:“我家主子说了,县太爷可能会觉得咱们乡下人家沽名钓誉,可是这些都是我们老爷应得的,若是做了好事,也不能留下一个好名声,那将来谁还愿意做好事呢?咱不是为了这个名声,只是为了这种精神,要把这种做好事的精神,发扬光大,也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世上是有好人的,并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是为富不仁的。”

康广寿和周天昊只听的一愣一愣的,愣是没想到半句反驳他的话,谁曾想这谢家一个小小的管家,这口才正是让人拍案叫绝了都,康广寿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你听听,这话说的,我要是不肯给你们老爷写上几句,都快成了罪人了。”不过康广寿拧眉回味了一下,这刘管家说的话确实有道理,别说这谢老爷的碑是百姓们让立的,便是有些地方的大户人家,百姓们没想着立碑,还有花几个银子上报了朝廷博一个美名的。

说来说去,谢云敬也算是的名副其实的善人。

刘福根见康广寿松了口,脸上便多了几分松懈下来的微笑,继续道:“我家主人还让我告诉大人一声,下个月十二,是我家老爷下葬的日子,还望大人能到场来,到时候亲自揭了石碑,也让老百姓们见见你这个父母官。”

这些话正是合了康广寿的心思呢!他初来乍到的,没几个公共场合出没出没,如何能刷出存在感来?谢老爷下葬的日子,必定是这一片乡绅、地主、商贾们都齐聚一堂的日子,到时候他这个县太爷就能多结交几个人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