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2061太空漫游读后感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作者:'英'阿瑟·克拉克

申明:本书由霸气 书库 (。。)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作者简介

【简介】

阿瑟·查理斯·克拉克(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1917~2008.3),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A·海因莱茵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是硬科幻的泰山北斗。

【生平】

克拉克1917年生于英格兰西部的一个小城镇,1941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从事与雷达有关的技术工作。在克拉克服役的最后一年——1945年,他在《世界无线电》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为今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战争结束以后克拉克于1946年退伍,进入伦敦的国王学院,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自1950年起克拉克开始创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阳风”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曾引起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60年代以后,这位科幻大师一直居住在岛国斯里兰卡。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

【创作风格】

克拉克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主要讨论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题,其《童年的终结》(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险》(1968)、《与拉玛相会》(1973)、《天堂的喷泉》(1980)等作品无不寓意深刻、脍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而著称,此外克拉克还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给读者以思考。

克拉克在其创作当中,还善于积累有关科学文化方面的经验,并以“定律”的方式加以总结,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被称为“克拉克基本定律”,很值得我们借鉴。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克拉克最为辉煌的成就当推《2001:太空探险》,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这部作品首先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影片一经公映便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谁也看不起”一下提升到“谁也看不懂”,其中某些眩丽多彩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知名著作】

《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1953年)

《城市与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1956年)

《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年)

《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1973年,雨果奖,星云奖)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年; 雨果奖,星云奖)

《2010太空漫游》(2010: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游》(2061:Odyssey Three,1988年)

《3001太空漫游》(3001: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作者序

诚如《2010:太空漫游》中所述,它并不是《2001:太空漫游》的直接续集,所以说,《2061:太空漫游》也不完全是《2010:太空漫游》的直接续集。它们三者可说是一个组曲下的几个不同单曲,但其中却穿插着相同的人物与时空背景。

早在一九八四年,史坦库贝克就曾向我建议要制作“家喻户晓的科幻佳片”,使现在不可能发生的事物在科幻中合乎逻辑推论地呈现。早在一九七九年带着众人希望升空的航海家太空船作飞掠木星的飞行任务,在《2010》一书中已先写到,但当时我未听到有关这极富挑战性的伽利略飞行任务,因此未把科幻主题向此方向继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