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穿越之大民国免费阅读 > 第75部分(第1页)

第75部分(第1页)

因为据日本人的情报,苏联军队是没有大炮的,可是战斗现场明显有开炮的情况,加上那些冰雕留下的信息,日本人向中国当局抗议。当局派遣沈鸿烈担任代表,跟日本大特务土肥原组成了联合调查团。可是沈鸿烈计高一着,在日本人到来前,命令两条事关军舰把舰上大炮通通拆除,同时修改航海日志,把所有关于大炮的字眼都删除掉,然后告知日本人中国军舰上根本没有按照大炮。

土肥原贤二自然不信,但是奈何没有证据,于是打着私交的幌子跟沈鸿烈接触,试图从他嘴里套到有用的信息。他采用的方法是,请沈鸿烈喝酒,希望能让他酒后吐真言。可是土肥原贤二没想到的是,他跟沈鸿烈的酒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他喝的苦胆都能吐出来,沈鸿烈却一点事儿没有。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土肥原也对沈鸿烈这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这样一个人,确实非常合适处理外交这样的事情。

于是他来到了塞北与赵书礼会面,希望加强东北跟塞北的合作。他们知道赵书礼搬迁了福特一个T型车生产线,表示愿意共同出资在塞北建立一个新的汽车厂。同时对塞北飞机工业的发展赞誉非常,愿意在塞北投资一个飞机制造厂,借助塞北完善的飞机制造业资源,为东北生产飞机。最后才隐晦的征询塞北对战局的意见,并就军事合作方面也希望塞北军可以派遣顾问,帮助东北军建立完善的军事制度,同时加强两军的合作力度,最好达成一个共同对敌的协议之类的。

沈鸿烈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对南方局势的看法,反而是征询赵书礼的意见,作为一个整治人物,赵书礼本来不应该说的。但是一想到一年后可能就要爆发918事变了,他希望能改变东北军不抵抗的结局,同时对张学良这个被囚禁了一辈子的东北老乡抱有同情。

于是颇为诚恳的对沈鸿烈说出了一番道理。

“现在各方势力对比上,虽然中央军一时间处于劣势,眼下是守势。但是他们财力雄厚,武器装备比之其他军队略强,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军官多为黄埔出身,军队比之其他军阀更加正规。反观其他军阀,李宗仁的广西山多地少,虽然民风彪悍桂军的作战也很顽强,但是毕竟潜力不大,经不得消耗。西北军则更加清苦,缺衣少弹是常事,西北军甚至不得不常常用冷兵器作战,此时又逢西北旱灾,连军粮都是个问题,他们更是耐不得消耗。而晋军各种情况稍好,后勤补给都强于各方,但是晋军扩张太快,战斗力有限,自重要的是阎锡山这个人,从来老于世故善于取巧,自古这种人都不是做大事的。因此在下以为,一旦相持下去,中央军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虽然没有明确的表明塞北的态度,但是赵书礼这一番分析,无异于告诉沈鸿烈,自己心向蒋价石。果然沈鸿烈回东北后不久复又返回塞北,这次他明确的提出了东北军希望能够入关作战,并且帮助中央军一方,,让赵书礼给个建议。

显然张学良分析了沈鸿烈带回的赵书礼的态度,他决定入关了,但是他还不知道赵书礼会不会对于东北军入关有看法,因为东北军入关后必然进入跟塞北紧邻的河北省。张学良甚至让沈鸿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告诉赵书礼,东北军入关后跟塞北平分河北,包括北京在内的河北西边划归塞北军防区,而东北军只占领北京东到天津的河北,然后南下山东作战。

不过显然沈鸿烈没有标明这个意思的机会了,赵书礼直接告诉他,东北军入关作战他不反对。甚至表示,东北军最好借机收编其他军阀军队,壮大自己,但是东北军一定要注意日本人,不能让他们坐收渔利,在东北搞出事端。

赵书礼就差没有明确的告诉他们918的事情了,他心里确实希望东北军入关后整编其他军阀兵力,能够壮大几分,到时候真的跟日本人在东北干仗,也多了几分实力,相信以东北的财力,如果收编了西北军这样的强兵,更能发挥这些西北汉子组成的军队的战斗力。但实力是一方面,态度是另一方面,至于张学良愿不愿意跟日本人打那就谁也说不好了,赵书礼只希望假如918如期发生,到时候自己能够劝说张学良抵抗。

赵书礼的想法完全是为了抗日的大局,可是他说的话在听着耳朵里头却有另一番意思,沈鸿烈就分析出,赵书礼允许东北军入关扩大实力,其实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就是让东北军挡在东面,防止日本势力跟塞北接触,利用东北军做一个屏障而已。不过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赵书礼会对日本如此大的戒心呢,似乎他还很肯定日本会对东北发动侵略一样。

沈鸿烈再次带回了赵书礼的态度,张学良心中对于塞北军的顾忌打消了一些,但是军阀间是没有信任的。他可不能把东北军的前途寄望于赵书礼的承诺,因此一直也没有出兵,不管中央如何催促,依然按兵不动。张学良在等待塞北的动向,只要塞北不入关,东北军也不敢入关。

塞北军的动向一时间就成了关系到整个中国局面的关键,赵书礼该作何抉择呢。

一百二十九节 永不入关

“号外,号外,塞北军阀赵良悟通电讨伐冯玉祥!”

1930年8月20日,几乎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加开了号外,报道了赵书礼的通电,给处于僵局的军阀混战增加新的迷雾,这天各种报纸销路大畅。

这样的消息自然各路军阀手里也有一份,尽管他们早从电波中得知了消息,可还是要看报纸,因为报纸更全面。尤其是转载自塞北报纸的消息,上面的内容不但是爆炸性的,而且让很多人摸不着门道。连蒋价石这样的腹黑之徒都有些看不懂了,此时他手里拿着报纸,跟身边一群谋士做思考状。

报纸上的消息除了刊载赵书礼的通电外,塞北整府还发表了对于此事的新闻发布会,上面表露了塞北的态度,这次讨伐冯玉祥不为扩张势力,只为拯救陷于水火的西北民众,谴责西北军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发动内战实为不义!并且对外界郑重承诺,塞北军永不入关参加混战,进攻方向只局限于西北,而对于阎锡山等军阀采取不干涉态度。

“永不入关?永不入关!”蒋价石反复琢磨着这两个字,不知道是真是假。

首席谋士杨永泰摇摇头想不明白,这次军阀混战可以说他有一定责任,因为就是他给蒋价石出的削藩策,来对付各路军阀的。

“赵书礼这个北地军阀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不为扩张?”

林蔚最为不解,他这次到塞北可是看到了不少东西,他此去不仅担负游说之责,也有察看塞北实力的目的。所见之处无不让他瞠目,到处都是开工的工地,城市发展相当不错。虽然他没看到大型的工厂,但是中小型的民营工厂林立,人们脸上生气勃勃,这些他只在日本看到过,在中国从来没有,因此他内心对塞北是深深的忌惮。他不知道的是,他看到的只是归绥一个地方,要是他去看了包头的大型工厂或者鄂尔多斯的大型兵工业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应该不是,要是不为扩张,为什么兵发宁夏啊?很明显是有所图谋,至于图谋是什么实在就说不清了。”杨永泰道。

“无论如何毕竟对我们不是坏事啊,塞北军攻打西北后方,西北军必然大乱,失败在所难免,目前是该讨论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我们占据绝对的主动啊!”杨永泰补充道。

“西北军有两种选择,第一是留在河南,并占据河南为基业继续跟我们对抗,第二是立即回师西北,保住根基!”林蔚分析道:“如果他们回师跟塞北军交战的话,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在请东北军入关了?”

杨永泰点头肯定他的分析,然后道:“没错,如果西北军回师,晋军必然无法独立与我们中央对抗,而且按照阎锡山不吃亏的性格,没准他也会同时回师力图保住自己的老巢山西的。那样的话,我们中央军当果断的北进,将河南河北京津地区全都纳入中央管辖,从而让中国的关内得以统一。”

一直低头沉思的蒋价石突然说话了,操着一口江浙口音道:“不,还是应该催促张学良尽早入关。”

杨永泰不解道:“为什么啊,即便西北军留在河南,到时候军心也不稳固,况且河南久经战乱也不能支持他们长久作战啊,放着这样的大好机会不北上岂不是可惜了。”

蒋价石摇摇头道:“如果我们北上,此战过后的最大受益者会是谁呢?”

“当然是我们了,不管西北军跟塞北军争斗的结果如何,阎锡山最多也就独守山西,而且这还要看我们的意愿,届时整个中国就真正没有一个能与中央抗争的势力了,国府统一全国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错了,最大的受益者是塞北的赵书礼,假如西北军主力留在河南,那么西北留守的军队必然不是塞北军的对手,他们顷刻间就能将西北纳入囊中,而我们则要继续跟冯玉祥和阎锡山苦斗。等我们分出了结果,不管哪一方恐怕都筋疲力竭了,而到时候塞北军南下山西河北,从西北东进河南,整个北方都将是他们的天下了。这也是他为什么宣称永不入关的原因啊,是为了让我们放心的拼斗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