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权柄大明百度百科 > 第46部分(第1页)

第46部分(第1页)

“风少侠,叫在下拙赤就可以了,将军两个字,在下只是个家丁而已,还谈不上将军。”拙赤说道。

“拙赤安答,那也不要叫我风少侠了,叫我陈风就可以了。”陈风说道。

“风少侠够爽快!我拙赤,就喜欢这样的安答!”拙赤一听,非常高兴。安答两个字,可不是随便加的。拙赤也是爽快人,虽然陈风是汉人,两人一说话,却非常投缘。

两路人汇合,向北走去。

本来陈风还想着独自到了大都,可以先找个地方住下来,熟悉熟悉。这下不用了,有了这几个蒙古人,之后几天的旅途,也就非常顺利了。

风继续在刮着,向北走,是迎风,更是难走,凛冽的寒风下,人会不由自主地倒退,走一步,能退回三步去。

“陈风安答,今天风大,看样子我们是无法继续前进了,前面有个废弃的瓷场,我们先到那里,暂避一晚上,明天风小了,我们再赶路吧!”拙赤说道。

这个时候可不比后世,沿着公路两边不是饭馆就是旅馆。现在,大部分的官道,连后世的村村通都不。两边都是荒野,现在又是冬季,因此,找个避风的地方,也是不容易的。

风大雪深,怎么看都有些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味道。

一行人,骑马向瓷场的方向而去。

一路过来,陈风只想着自己的目的地,尤其是,接近了大都,考虑得更多。跟着拙赤,远远地望见了那些瓷窑,陈风突然才想起,这不是有名的定窑吗?

怎么远远看去,有一个瓷窑,似乎在冒着烟?

第77章 定窑

提起定窑来,那在历史上,可算是鼎鼎有名,它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立于唐代,在北宋时期,更是烧制了宫廷用瓷而享誉全国。但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不过,随着蒙古人的入侵,这里的手工业者跑的跑,死的死,定窑逐渐没落。

现在的定窑,早已经是一派破落荒败的景象,那些瓷窑,大多数都已经坍塌。

所以,远远望见冒烟的瓷窑,陈风就知道,这里面,恐怕有古怪。

不用陈风说,拙赤已经做了个手势,随着他的手势,后面的几名蒙古兵,拿出了自己的弓箭。

在后世的历史里,到了元朝末期,蒙古人由于占据了中原,骄奢淫逸,导致了士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这也是他们屡次打败仗的原因。

但是,真的来到了这里,陈风遇到的蒙古人,不管是三宝奴,扩廓帖木儿,还是现在的拙赤,这战技都是相当娴熟,陈风已经怀疑编撰史书的那些家伙,是不是高谈阔论,坐在书房里自己想出来的啊?

他们根本就没有忘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他们手中的,仍然是百斤的卡蛮弓,这种弓用牛角和木材制成,是蒙古人争霸天下的利器。

陈风和韩雪两人骑马跟在后面,看着这几名蒙古兵的举动,心里面,已经多少猜到了什么。

很可能,这里是几名落魄的瓷匠在烧制瓷器而已。但是,这也算是触动了朝廷的律令的。因为烧瓷器,那也是要上税的,这样偷偷摸摸地烧,又不用上税,被抓住了,后果也很严重的。

没有人希望过一贫如洗的生活,凭借着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致富,或者说,只是为了吃口饭而已。

老刘头已经五十多岁了,祖上一直都是在定窑里烧瓷的匠工,儿子在逃荒的时候不知所踪,他的身边,只有一个十几岁的孙子。

这几年,天灾不断,老刘头的家里,早就断粮了,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孙子挨饿,于是,在这个大雪天内,悄悄地跑到了村子外面的废弃的瓷场内,烧制一些普通的碗和盘子之类的,哪怕就是到集市上去卖了,也有钱买些粮食过冬。

反正这种天气里,也不会有人发现,祖孙两人,在这里忙活了几天,今天,终于到了最后的关头。

要是烧制精美的瓷器,那需要很多时间,土坯的成型,上面还要雕刻花纹,都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他们只是烧制普通人使用的大碗和盘子,那就简单多了。

虽然外面雪很大,但是,在瓷窑的外面,还是很暖和的。

“爷爷,我们今天就可以开窑了吗?”刘四二问道。

“是啊,今天我们开了窑,拿出来,明天就到集市上换钱去,有了钱,我们就能买米吃了。”老刘头说道,手里拿着一块鸡骨头,啃了两下。

他们的运气非常好,在这里呆了一天之后,孙子刘四二在雪地里捡到了一只冻僵了的野鸡。这几天,他们靠着这一只野鸡,一直撑到了现在。老刘头将鸡肉大部分都给孙子吃了,自己饿的时候,就啃几下鸡骨头,牙虽然掉了不少,还是能够嗦到鸡肉味,就算是解饿了。

刘四二知道快可以开窑了,心里很高兴,在和爷爷一起拓土坯的时候,刘四二自己做了一个东西,一尺见方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就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将它铺到炕上用了,家里的炕桌,早就坏掉了。

祖孙两人正在说着话,耳朵尖的刘四二,已经听到了外面传来独特的声音,再一听,说道:“爷爷,好像是马蹄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