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於万斯年什么意思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我的梦想,那就是希望大家不要以貌取人,以性别待人。希望人们不要用判断性别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在这里,希望同学们可以接受我假面的模样,接受我真实的性别,接受假面而又真实的林弦。谢谢大家!”

林弦演讲完毕,全场意外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哎哟,这小子可真能扯!”恢复常态的范岛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陈超却听出了另一番味道。他潜意识中觉得,林弦的结尾透露着言外之意,那是暗中对性别取向的假面自白,陈超心里这样想着。但一如既往地,自己潜意识中越是这样认为,他反而就越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有一点不容置疑,陈超觉得,自己是喜欢林弦这个人的,没有半点的讨厌。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陈超一直没有办法忘记林弦。白天走在校园里,他总是东张西望,好像林弦会在不远处出现。夜晚临睡前,脑海中总会浮现林弦的脸庞,那是一张多么美艳而温柔的脸庞啊。陈超甚至觉得,林弦拥有和自己一样的孤独。他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把林弦当成了自己的同类。只不过,林弦有一张绝顶美丽的脸。“美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东西!”陈超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三岛要在《假面自白》的开篇引用这句话。三岛对歌德的画作《圣塞巴斯蒂安》的有关描写,充分展现了答案。

“那白皙无比的裸体,被至于薄暮的背景前,耀眼夺目,那亲身作为大内虎威习惯了弯弓舞剑的结实臂膀,被抬到不过分的角度,使被束的双手正好在发顶上方相交,脸微向上仰,凝视着天上荣光的眼睛安详地睁着。在挺出的胸膛、收紧的腹部、稍稍扭动的腰间所漂动的都不是痛苦,而是摇曳着某种音乐般忧郁的逸乐。”

看过三岛的文字,陈超突然发觉,自己和三岛的内心世界竟是如此相似。于是,记忆中的那些似水年华纷至沓来。往事不堪回首,但那些记忆的画面还是一一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仿佛带着某种预谋性和一定程序性。然而,回忆不仅不能消除忧愁,反而增添忧愁。

☆、第30章  建州城

“师兄,我们今天去哪儿逛逛呢?”

陈超从过去的思绪中回过了神,没有听清楚师弟张英俊说的话,于是问道:

“你说什么?”

“师兄在想什么呢,这么入神。启动仪式是在明天,我们今天不是要好好逛一逛建州城的吗?”

“嗯,那我带你去看看城内外的一些古建筑,跟你好好讲讲建州城的历史。”

“我听说,福建之名的由来就与建州息息相关。”

“对,没错,那我就从这里给你说说吧。”

原来,唐开元年间,朝廷在闽地设福建道,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州。福建观察使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成为闽地最高行政长官。福建之名,分别取自福州和建州的首字。

建州城的山川地貌和城池建设可以用“三山”、“六水”、“七座桥”来概括。三山指的是芝山、旗山和符山。六水是指六条主要的城内河濠。七座桥分别跨架在城内河之上,并且都是呈十字形,称为泳泽桥、平政桥、镇安桥、垒华桥、恩波桥、顺母桥、德胜桥。

建州城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迭,这座辉煌的城池多次荒毁于战乱。最开始建城的时候,筑城于溪南覆船山下,为建安郡城。建安郡城南北跨距约一千米,东西跨距约二千米,周长约五千米,由太守王蕃始建于东吴永安三年。

南朝刘宋元嘉初年,建安郡太守华瑾之将郡城迁往黄华山麓。南朝萧梁末年,黄华山麓的建安郡城被长沙侯萧基焚毁。嗣后,建安郡太守谢谒将郡城移至溪西,立栅为治。南朝之末,陈刺史骆文广又将郡城迁回水南福船山下。至唐建中元年,建州刺中陆长源再次移城于黄华山麓。

当年的建安郡守王蕃,在城池的四面修筑了八座城门,东面在屏山书院之东筑东平门和东安门;南面在福船山和梅仙山之间筑通海门,在福船山和云际山间筑镇南门;西面在东吴名将吕蒙故宅之西筑建宁门,在原闽越王无诸行祠之西筑建德门;北面在今中水南故郡治遗址之北筑兴吴门,在光孝寺之北筑朝江门。

而建州刺中陆长源修筑的建州城,城墙周长九里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广二丈一尺。有九个城门,南边是建溪门,东南边是通仙门,西南边是建安门,东边是宁远门、通安门,西边是水西门,水西门的西北方有西津门,西津门的南边有临江门,北边有朝天门。

城内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象切豆腐一样,方方正正,整整齐齐。主要的街坊有“弦歌”、“登俊”、“宣化”、“兴仁”、“安定”、“崇儒”、“禾义”、“平理”、“尚书”、“孚通”、“兴贤”、“平肆”、“光禄”等。“禾义坊”、“平肆坊”、“尚书坊”和“孚通坊”的交汇处为建州城最热闹的集市,故名“大市街”,城内著名的店铺皆集中于此。

光禄坊在通安门外,出城便是街道,一直向北伸展至“白云寺”前为止,长约三华里。此地半为商店,也是建州城最大的闹市之一。因位于水陆要冲,扼三县百乡商旅的孔道。陆路方面有从“东安”、“霞镇”、“东峰”、“东游”、“水北”等处来的乡民;也有从“骖鸾”过渡来的“木樨林”、“犁山”、“磨下”、“东焙”、“西焙”以至“小桥”、“玉山”等地的群众。水路则有松溪、政和以及东溪沿岸下驶的民船,这些船只都在骖鸾渡口和东门一带溪边停泊,然后登岸入城。因此东门附郭的“光禄坊”,水陆荟萃,商旅云集,市景繁荣,百业兴盛。光禄坊上方有三条巷子,叫做“城门边巷”、“二圣巷”和“三圣巷”。

在光禄坊中段的“祖师桥”前,从前有座“真武庙”,祀“玄武大帝”。街尽头的骖鸾渡口,有“白云寺”和“天堂寺”,两寺相距仅数步,内部有门相通,分别供奉“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白云寺”系明洪武年间从城内移此,俗称“东禅寺”,平日有僧众廿余人。“天堂寺”初名“天堂庵”,洪武时改为“真如禅寺”,惟民间仍习称“天堂寺”。由于左有“白鹤山”,右有“骖鸾渡”,给光禄坊增添不少景色,春秋佳日,山上树木葱茏,渡口百舸争流,风景优美。由“骖鸾渡”北去,还有旧“社稷坛”,其右为“风雨坛”,左为“雷坛”,每年立春前一日,例有劝农之举。建州刺史亲自主持鞭打土牛仪式,表示春耕开始。

“通仙门”上有一座城楼,即太保楼。“太保楼”面对水南,溪声山色,风景如画,前人于此题咏甚多。过去大凡府城八城门都有“关帝庙”,为什么建州城的“通仙门不立“关帝庙”而建“太保楼”呢?原来,之前在建溪门盖“关帝庙”时,突然天地昏暗,风雨大作,天上似有神兵打仗,人们惊吓之余,才记起对面溪水南有座吕蒙故宅,吕蒙和关羽当年是一对生死冤家,这场风雨料系那两位冤家干的。便将南门“关帝庙”移于“丁家巷”内,“通仙门”也是面对水南,也不建“关帝庙”而改立“太保庙”。

城区神庙香火之盛以“太保楼”首屈一指,平时每天都有百人以上来庙烧香祷告,旧历初一、十五尤其多人。七月初七是太保生日,更是热闹无比,人们抬着供品:糍粑、尾肠、鱼肉,城楼上日夜演唱木偶戏,小小一座城楼简直挤不下了。蜡烛这个刚点上,那个人就拔掉换上新的;香线干脆塞进灶里当柴烧。庙祝除了香金、竿诗等收入外,蜡烛也不知卖了多少钱。旧时百姓戏称:当太保庙的庙祝,远胜于当一县县长。

在“通仙门”城边的“太保楼”下,还有一座“定光庙”,也就是“准提阁”。准提菩萨是佛教密宗六观音之一,故该庙为老太婆“上庙”的场所,上庙就是入教的一种仪式。平时斋婆念经和拜十王忏等迷信活动也在此庙举行,十王就是十殿阎王。庙里有少数的尼姑主持。它的信徒对象与“太保庙”不同,香火也很旺盛。与“定光庙”一墙之隔的“白马庙”祀“蒋公”之神,不知是何神圣?因与上述二庙为邻,人们不好厚此薄彼,顺便前往烧香,倒被其揩油沾光不少。

“州学”即“建州城孔庙”,亦称“圣庙”或“文庙”。孔庙坐北朝南,两边各有学门。两边门前均立有巨碑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入庙内,南面墙上大书“万仞宫墙”四字。东边门里有“文昌阁”,祀“文曲星君”;西边门里有“乡贤祠”,祀当地“先贤”。中间有一桥,桥左右各凿半月形的“泮池”一口。其他建筑物有“仪门”、“戟门”、“棂星门”、“明伦堂”、“集贤堂”、“庑殿”、“射圃”等,正中为“大成殿”。

孔子在封建时代被尊为“万世师表”,在儒者的心目中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大成殿”正中祀孔子,东配“复圣”颜渊和“述圣”孔伋;西配“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每年春、秋两季致祭,仪式隆重,当地最高官员要担任“正献官”,行四拜礼。“孔庙”的殿阁堂庑,建造精巧,金碧辉煌。

城内的濠池,其水源来自“黄华山”后的“橄榄坑”,流至“水街头”分为两支。东行的一支由上豪栋至“宁远门”岐下绕“仓桥”至府前“平政桥”、古楼前“落魂桥”,再经“升华桥”上溯至“恩波桥”止。西行的一支由下豪栋折向西南“德胜桥”,亦流至“恩波桥”。二流在“恩波桥”汇合后,北经“顺母桥”从“四平园”水洞出口,汇入“小松溪”。因“恩波桥”是东、西豪栋双流汇集之处,每年洪水季节,人们就到这里观看水势。若水流下,便无水患;若发现托顶倒流,则是溪水上涨的预兆。

建溪门有浮桥跨越松溪,通往溪南,名“七星桥”。沿着溪边路而下,走一千米左右,便来到“光孝禅寺”。光孝寺历史悠久,在福建佛教寺庙中是无与伦比的。它始建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泉州开元寺比光孝寺迟了整整一百多年,福州鼓山涌泉寺比之迟了足足二百多年,其余禅寺,则更在其后。

光孝寺规模宏大,殿宇以硕大的楠木构筑。庙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像高达九米。光孝寺的观音菩萨是千手观音,是用珍贵的红豆杉雕塑的,身高两米多。“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光孝寺内建有地藏殿,一般的小寺庙是没有地藏殿的,光孝寺供奉的地藏菩萨是用一点五吨的纯铜铸成的。

光孝寺往西有一座汉闽越王无诸的行祠。在云际山麓,有座闻名遐迩的寺庙——开元禅寺,开元寺原来是三国孙吴名将吕蒙的故宅。吕蒙去世后,他的子孙还散居在这里。到了晋太康年间,吕蒙的后人便将这片宅基地捐献出来,兴建了寺院,初名林泉禅寺,始建于晋武帝太康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名为开元禅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