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达洛维夫人解析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福尔赛世家》第一卷《有产者》内,女主人公伊琳同丈夫索姆斯及情人波西奈之间的“三角”纠葛,引起了激烈的感情冲突和内心矛盾;对这一关键情节,作者描绘得扣人心弦,塑造的三个人物也个性分明。至于威尔斯,则在创作中熔历史、哲学和社会学于一炉,想象力丰富,视野广阔,洞察西方社会危机而憧憬理想的大同世界,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如《隐身人》、《盲人乡》等。

伍尔夫不但批判老一辈作家,也批评同代的创新的作家。她曾在《现代小说》等论著内,赞扬乔伊斯的创作“光彩夺目”,却又说其作品的内容以至文笔相当“猥琐”;她赞赏托·斯·艾略特的诗富有“魅人的美感”,但流于“晦涩”。其实,乔伊斯是存心以“卑琐”的笔调描写卑琐的、精神麻痹的现代人(15)。况且,他的作品乍看似乎怪诞而支离破碎,实则具有史诗般的气魄与精致的内涵,如《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至于艾略特的某些诗篇,确有晦涩之弊;然而并非一概如此,主要是广泛引用典故或奇特的意象,来触发联想,引起思考,探讨和描摹现代人迷惘与失落之感,并通过精微的形象思维,反映了“荒原”似的现代西方社会。总之,从主流来看,伍尔夫对两位“新星(16)”的批评未免主观或片面。

尽管如此,就整体而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和评论是瑕不掩瑜的。因而莫洛亚在评传里赞美伍尔夫“在艺术技巧上的探索使她成为当代法国新小说的开拓者”;“她是继承英国散文传统的巨匠,又是开创新文体的奠基者(17)”。

这位女作家备受病魔的摧残而笔耕不辍,数十年如一日,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果实。她不仅在欧美文坛上赢得显著的一席,并且其影响与日俱增。犹如约翰·邓恩(1572—1631)和济慈,她受到当今西方学者与评论家愈来愈高的评价,或被“重新发现”。同时,英美高等院校文学专业的师生对伍尔夫的兴趣愈来愈浓(据说超过对戴·赫·劳伦斯的热衷),从而对其创作和论著的研究也日益深化。至于我们的态度,当然不可一味赞赏,也不宜一笔抹杀,而要实事求是地剖析和鉴别,撷取养料而扬弃糟粕。

为了介绍这位特立独行的作家,我们不揣谫陋,迻译她的力作《达洛卫夫人》,以供借鉴和评议,并祈读者匡正。

孙 梁

【注释】

(1)勃卢姆斯伯里是伦敦地名,文化中心区,伍尔夫卜居之处,在不列颠博物院附近。

(2)“牛桥”(Oxbridge),此词是拼凑牛津(Oxford)与剑桥(Cambridge)而成的“新词”,含有对老牌大学的讽嘲。

(3)见伍尔夫《日记》,1922年6月18日;引自昆丁·贝尔作《弗吉尼亚·伍尔夫》评传,第2卷,第99页,屈拉特—格拉纳特出版社,1982年。

(4)这篇论文(Mr.Bent and Mrs.Brown)原是伍尔夫于1924年5月在剑桥大学宣读的演讲稿,后于1928年出版单行本。

(5)在离伦敦不远的苏赛克斯郡内城镇罗特密尔。

(6)参看《斜塔》。

(7)引自《贝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

(8)引自《自己的房间》。

(9)分别指英王爱德华七世(1841—1910)和乔治五世(1865—1936)统治的年代。乔治五世于1910年登基,故伍尔夫说,变更从这一年开始。

(10)引自《贝奈特先生和布朗太太》。

(11)引自《现代小说》。

(12)引自《小说的艺术:评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瞿世镜译,《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2期。

(13)引自《小说的艺术:评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瞿世镜译,《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2期。

(14)参阅笔者为《都柏林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中有关章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