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细雨池塘红鱼似浪友情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阿忆咖啡

这是一家极普通的咖啡屋,就在临街,外饰不华丽,也不嚣张。要说不同的是,就是门口台阶上每天为猫准备的一碟猫粮,还有一小碗不多不少的水。

女主人四十来岁,风韵犹存,手拿水壶,给顾客续水,轻声轻语。相仿的年龄,也许是他的丈夫,也跟着忙活。终于见到了那只猫,在咖啡屋里找个有阳光的地方,小憩,而又懒懒地起来,闲庭漫步般走出咖啡屋,去吃食。我在靠门口的座椅上,弯腰唤它,它踩也不踩,目中无人,从我旁边走过。它的生活是安逸的,它正陷入在这舒缓的音乐中,做一回精神贵族。

客人比我想象的多,我想,这多半是因为咖啡屋有种家的感觉,阳光倾洒咖啡屋,斑驳陆离,走动的猫,多么适合于回忆与倾诉。

迁徙的文字

风真的是凉的,洒向我,又转身专情于别人。秋就是以这种方式告诉我它来了,每年的一次约定和问候竟是不同的,只要你细心。更年轻的时候感受不到它这么“深情”地问候,那时,眼里的秋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与馈赠。就如当初的文字。

记得初投稿件的时候,应该是受爸爸的影响。我一直是个自卑的孩子,但自卑的头顶也会有蔚蓝的天空,那就是诉于笔端,然后寄出去。那是个冬天,大雪压松,没膝,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拔缩着,呼吸着清洌的空气,心里却是莫名的激动,那就是期待我的大作能变成铅字,我的名字赫然印在报纸上,就象爸爸的名字一样常常出现在报纸上一样,受到大家的称赞。

怀着这样的心情投过几份,竟石沉大海。当我绝望的时候,我的处女作是同事发现的,并热烈地告诉了我。至今我还纳闷为什么同事看到后就认为是我写的呢,要知道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当时的我热血沸腾,浑身暖流,感觉身体向外散发着一种眩目的光,我自己已经被自己征服了,那是一种骄傲。仔仔细细地再次阅读已经变了铅字的文字,当然这文字段落曾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熟悉,亲切。编辑改了哪个标点,哪个段落我都会分毫不差的指出,最后,我发现,只有最后的一句话是编辑添上去的,而这一句就可点睛。心里便暗暗佩服,怎么我就没有想到这么收尾呢。

阅读,已经是生命中的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便逐渐将生活的场景常常变换到我的另一个世界,那是个想象的世界,可谁又能说明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呢,只是我还没有把它描述下来。

一直以为,如我内向的人的性格的人,内心一定有着个丰富的世界,我的一切记载,都来源于此。

就如岁月的年轮中感受秋的不同一样,内心的文字也在不断的迁徙着,从异乡走到了另一个异乡,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开始了另一个陌生。

开始的文字是生命的流淌自然的呼吸,到如今的人正壮年的解惑与淡定从容,文字也经历过了浪漫幻想、痛苦的扭曲、伤感、阵痛反思和纷争与困惑。以前的文字也许是信马由缰,驰骋千里,一路扬鞭,到如今的激昂与惨淡,或者是淡泊平实。这就是因个人的风格了,也就是文字的性格。

曾经有人比喻人生就是四季,暂且20年为一季吧,那么我已经步入夏末,人生的秋季,即将登场,我心惶然,我的文字一直是荒凉的,我的生活是平淡如水的,我拿什么来做个绳结呢?

走在秋风中,片片飘落的树叶就如那带有生命的文字,向人们讲述它们的故事。你读懂了吗?它们又将迁徙到哪里?

来北京后,相对于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桑拿天,我更喜秋天的韵味。一路的迁徙中,我更明了自己的喜好,自己所要坚持的东西,就如我不想我的文字建立在废墟之上,我要在这“多事之秋”画上华美的乐章。

迁徙的文字,动荡而又坚强,它见证了一个人乃至普通人的日子。原来,人生也是一次迁徙。

独处

下了夜班,总是感到有些疲惫。但转眼间来到流光溢彩的二环路上,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迎着三月的春风,不夜的首都城……内心有一种非常浓郁的寂寞,无可排遣,自斟自饮,别有一番酩酊。

总觉得此刻的自己才是完全抖落了一天的杂事,一天的拥挤,一天的繁忙。又有了一种去旅游的愿望。到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还有不要人多的地方。细细一想,其实也不用远走,去市内的公园?天知道那里四方游客密集;去花卉大棚?要走上一条脏乱的路,到了花棚里时间长了也会呼吸不畅;去香山?坐公交车要挤一个多小时,到那哪还有闲情看山,早就累得迈不上石阶……

到哪里去独处?独处是一种净化过程,需要时间,是给大脑充氧,是一种心理慰籍。

独处对都市人是一种奢侈品吗?周国平先生说: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

怪不我的腰围一天比一天粗,原来是忘了消化。不是我“贪得无厌”,而是生存使然。

有的人在交往中才能辨认自我,有的人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自我。原来,独处才是我心灵的家园,才能认识自己的孤独,认清自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巴顿传奇》与《朗读者》

周末,闲着没事看了两部影片《巴顿传奇》、《朗读者》。它们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关于爱情,生命,年龄……

《巴顿传奇》讲述的是一个生下来一副老人面孔的婴儿本杰明,他刚出生就被父亲送去了养老院,在那里一对给人夫妇照顾他长大,并认识了1彻底改变他一生的女人——当时还仅仅6岁的小姑娘黛茜(艾利·范宁饰),她是来看望她的祖母的,她的可爱和纯真彻底征服了“老男人”巴顿的心。而巴顿同样真诚、清澈的心也感动了小黛茜,两人之间的爱慕之心开始萌芽……长大后他们相爱,并且有个一个可爱的女儿,但巴顿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更加年轻,终于有一天,他对黛茜说:我不能让你将来抚养两个孩子,最终在一个清晨,将所有的财产留给妻子后,他离开了。

《朗读者》少年伯格在15岁认识比他大21岁的女电车售票员汉娜,情欲,或者是爱情,在15岁的少年伯格心中渐渐燃烧起来。在*时汉娜总是让伯格为她朗读,《荷马史诗》、《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并最终影响了后来岁月的时光。  不久后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8年后再次见到汉娜的时候,她成了一名站在法庭上的纳粹罪犯,她并没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直到审判席上,汉娜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下黑字做笔迹比较,并因此背负罪名被判终身监禁时,伯格终于明白了原因,明白了汉娜为什么不看他的旅行计划,为什么会在拿到菜单时神色紧张,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听他朗读,汉娜是一个根本不会认字读书的文盲,但她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藏她是文盲这个秘密……

爱情放在特殊的一个大背景下总是能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一种震撼的力量。当看到巴顿婴儿般地在黛茜的怀里幸福地死去,是那么无奈,而又是那么地幸福,他死在爱人的怀抱,婴儿般地死去。黛茜呢,那份爱永留心底,无论他是什么年龄,模样……爱跟年龄、模样等等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彼此相爱过;而《朗读者》这是个类似恋母情结的爱情,在汉娜被判为终身监禁时,伯格是有了一丝怯懦的,他走进监狱的脚步停下了,又折返回去,他在犹豫什么呢,为什么没有出来为她做证,也许是认为自己深爱的人终归是有罪的,也许是怕自己的那段15岁的爱情曝光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录音带,而汉娜呢,在即将出狱的前夜她脚垫着厚厚的书选择自杀,她是对伯格的失望?还是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惩罚?她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她是真实的,在纳粹时代她固守自己的工作职责,却犯下了罪行,但就如她在法庭上所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直逼人性最深处,她无疑也是历史的受害者,这也正是这个《朗读者》的闪光之处。

《昆虫记》……阅读笔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